实录:重构.睿变——国家战略下的京津冀新区域崛起论坛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5-07-04 14:22:00

主持人:感谢陈淮所长的精彩演讲。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讲中国的股市,我想这里面能够看到的方向,刚才提到的符合人性的推断,后面推出结论就不难了,而且留给大家的脑筋急转弯都差不多,跟我的四年级数学的水平基本上匹配,有一些基本的道理按照这样的逻辑大家去看的话,好多事情都想的复杂了,最后的结果大家也想复杂了,就跟我们最感兴趣的市场一样,都想复杂了。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论坛时间,论坛以 “重构. 睿变”为主题,接下来我们有请参与论坛的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裴长洪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                                   张占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         肖金成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                       杨开忠

北京市延庆县委常委、副县长 ,原北京发改委副主任          张  远

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  淮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副所长           彭剑波

有请几位上台落座,我想区域是需要一个特别重要的消息的,如果从现在的京津冀发展来看,我想问一下您觉得现在在这个阶段处在京津冀往下推动已经到了哪一个阶段了?

裴长洪:规划纲要有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这句话说的很文了,说白了,一句话就是出去。谁应该出去,谁可以出去呢?我们先研究研究为什么来呢,小时候有一个念头,因为毛主席住在这里,我才来了。现在的因素很复杂了,就经济因素来讲,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就业机会,收入,这是一个。第二个,最重要的是北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是经济学的大的问题。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涵盖的面很广,从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到教育、文化、医疗健康等等,一般来讲,大城市的供给比较充分,还有一个公共产品这个东西,还有一个特点,不是标准化产品。不像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的天气是这样,另外一个说的也差不多。你比如说教育、医疗纳入市重点,区重点,医疗的三甲二乙,同样的三甲北京和河北的还不一样,这不是标准化的产品。导致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家要来,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了。

公共产品还有一个特点,除了刚才说的不是标准化产品,有的产品可以内部化,而不是外部市场化,我们经常看到的军队大院,还有高校,一部分公共产品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内部化的问题,还没有表现在外部市场化。

这就是说什么该走,刚才陈淮讲了一个道理,在北京买一套房子意味着拿到一张享受北京公共服务的凭证,住房还不足以拿到凭证,拿到户口才是一个重要的凭证。他拿了这张凭证你让他走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你要从难易程度来讲,没有拿到这张凭证的人让他走还容易一些,这是从道理上推测的。还有一种现象,他们的公共产品内部化控制也比较容易,比如说你碰到一个现象,包括新京报登的,多少的高校在别的地方都办了校区了高校是最典型的部分公共产品内部化交易,学生在校园里面,教室到私宿舍到食堂基本上都是内部交易,学生也可以自娱自乐,医疗还有医务室,一定程度上内部化了,这是高校。相对容易一些,现在国内还有一个现象,比如说贵州的贵阳新区,规划面积很大,真正到那里一看,他也想产业兴市,弄一点产业来,真正弄来的一些高校,高校搬过去,十几万人就出现了,再加上周边有一些小商小贩,一个城市就出来了。这就给人一个启发,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要研究人怎么走出去,谁能走出去,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里面关键要研究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分配,交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还要现在公共产品的特点,怎么样才能够疏解。

主持人:刚才说的很好,往外走,最重要的怎么把人气带过去,人气带不过去,做什么样的区域意义不大,大家现在提的最简单的就是我们先做同城化,老说了京津冀,三个词是分开的,现在这个城市规划难点在哪,也是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看到,连漫游费都解决不了,怎么同城化。

张占斌:中国京津冀面临的问题比较特殊,城镇化或者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但是中国又是十三亿人口大国,热爱毛主席的人特别多,所以也想在北京聚集,力量非常大。如果没有一点政府的调解,将来可能也会出现问题,将来北京的人口还会更多,但是由于我们对城镇化的力量估计不准,我们在重大的公共政策,包括理论研究上还不是特别的充分,所以对一个超大城市如何治理,特别是巨量的人口聚集下,怎么把社会建设的更加和谐、稳定,这个问题已经超过了经济问题,这个情况下适当的缓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也在思考,这么多人都愿意来,但是可能想出去的人也不多,所以要提高进的门槛,但是还不够,还是要疏解一些功能,但是完全靠政府,不靠市场规律,副作用可能很大,会产生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还是要把京津冀协同起来,把最基础的问题做好,我们的交通尽快的做好。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这几年面临着很大的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把京津冀三地的交通做好,可能对下一步长远的人口疏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北京除了给大家提供好的创业、工作岗位还有非常好的公共服务。很多人能够在北京享受好的公共服务,到了别的城市都没有,或者比北京差很多,所以都不愿意走。正常情况下怎么通过基本的公共服务,做好这些,也是推动京津冀三地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的因素。

这两条如果做好,我觉得可能就适当的减轻北京的压力,也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比较有利。当然了,从更大的角度来讲,涉及到整个体制、机制的创新,包括京津冀三地经济利益的充分的划分,包括刚才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讲到的,包括生态指标上,税收,一系列问题上,三地之间有一个联动。另外这也是一个大事儿,是超大型的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脉络,稳妥进行,主要靠市场的力量,适当的注入政府的力量,谢谢。

主持人:谢谢,刚才已经提到了,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现在无论如何单靠市场的力量也不行,行政的力量也很大,在你的关注当中,京津冀一体化有没有什么新的趋势推动尽早完成这个过程?

肖金成:京津冀为什么要协同发展,这三个地方原来大家都是各做各的,现在为什么要协同发展,北京的规模难以遏制,人口越来越多,大城市病凸显;第二个就是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差距,明确的感觉到越来越大;第三个是环境的问题,雾霾,不仅仅是雾霾,还有水资源,还有其他的。所以这几大问题,靠一个城市,靠北京、天津、河北都解决不了,必须要共同解决  。

那么如何解决,这是关键问题,有人说合起来就可以解决,实际上合起来,你的北京还分区,如果一个市分这么多的区,你说合起来谁来管,谁能管得了,还不是得分区,北京都分了十几个区,所以仅仅是合是不行的,我们要的是合作。合作怎么合,这是一个问题,所以2004年我们就在研究合作,研究京津冀的合作,我们也出来了一本书《京津冀经济合作论》就是要合作,合作才可以协同发展,怎么合作,比如说互联互通,这是政府可以做的,比如说高铁,高速公路,比如说城际之间的道路,这些都是政府可以做的。

第二个,差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有公共服务的差距,公共服务我觉得北京和河北能不能提高河北的公共服务水平,这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要靠市场,第二政府要引导,第三是要规划,规划是引导的前提,怎么样优化,就需要做规划,我们一直在做规划,规划出来了很长时间,一方面确实是复杂,21万多平方公里,要把它规划好很困难。第二个利益关系难以协调,所以我们从事京津冀合作研究十几年,最大的问题就是利益关系,北京有北京的利益,北京的居民有北京居民的利益,河北居民有河北居民的利益,这些利益怎么协调,这些问题都是难题。

我认为就是通过合作中逐步的推进,一点点的去改善,我们不能等待,我认为北京的虹吸效应要解决,为什么大家愿意到北京来,说是北京有很好的公共服务,河北也有很好的公共服务,所以大家要到北京来。第二个北京有很多的工作岗位,大量的农民工到北京来,不是仅仅向往北京,因为毛主席,更多是因为到这里可以找到工作,而且报酬比较高,比河北高一倍。所以这个虹吸效应的问题要解决。

第二个河北要有吸引力,你有了吸引力产业才愿意去,工作岗位就有了,人是跟着工作岗位走的,人是跟着产业走的。北京我感觉到长期以来还是要控制人口,从来没有发生过,北京市户口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到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城市比北京更严格,但是北京的人口还是膨胀的,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北京太有吸引力了,而河北缺乏吸引力,所以要想办法提高河北各个城市的吸引力,让产业到河北去。

这样人会跟着产业走,而不是说北京环境好才来,是因为这里工作岗位多,产业到了河北,人就跟着去了河北,所以仅仅控制人口是不行的,效果不明显,所以还是要产业转移,还是要功能疏解。通过产业转移,功能疏解才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应,这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我觉得是规划方面会有很多的措施出来。而且通过这种才可以解决北京的人口膨胀,规模不断的扩大,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另外也是缩小差距,北京和河北的差距。

河北的产业结构要调整,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够使整个京津冀的环境得到改善。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实录:重构.睿变——国家战略下的京津冀新区域崛起论坛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5-07-04 14:22:00
由新京报主办、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支持的“重构. 睿变——国家战略下的新城市机遇发展论坛”。这个话题从十年以前就开始说,从这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以后开始提速,从2014年的2月20几号,在一个雾霾天,突然大家就看到了进入到加速的状态。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