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重构.睿变——国家战略下的京津冀新区域崛起论坛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5-07-04 14:22:00

主持人:感谢李铁主任的精彩演讲下面,李主任给我们透露了很多的信息,领导是经常看新京报的,还有人口迁出去300万,房价还继续大涨,你走了把更多的让带进来了。我们有请今天的第二位主题演讲嘉宾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刘伯正为我们做精彩演讲,有请。

刘伯正: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所以今天新京报举办这样一次论坛,非常有意义。不愧是在媒体界很具有前瞻性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推动下作出了重大的决策部署。其实我自己觉得,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沿着三条线做这个规划。第一个就是经济结构,第二个就是空间结构,第三个是制度结构。

我制度结构这个词比较大,但我想这个结构其实就是我们了体制,机制,管理,政策。就是这些生产关系,其实刚才李铁主任讲到了,说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靠什么力量,说有的是想疏出去的,不一定能出去,你不想出去的,也不一定能留得住,所以在这里确实是很具有挑战性。

但是我想,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对三地都是重大的历史性机遇。首先说对北京而言,有利于在更大的尺度空间范围内,布局过度密集在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刚才李主任讲到了,中国的城市是有行政级别的,行政级别越高,聚集资源的能力越强,发展的越好,这是典型的以行政权利利益,围绕权利中心运行的社会结构。

我想既然是这样,在整个更大的尺度空间范围内布局非首都的功能,应该说对于北京叫疏解,对于其他的地方叫承接,都是一个机遇,都是有好处的。所以也有利于治理北京的城市病。使北京能够更好的做好服务。

另外,在生态空间,生态的环境治理上也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做出我们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和修复增长,统筹山水田林,这也是一个重大意义。特别是大气污染,能够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前几天出现了北京蓝,大家刷屏,如果说只以北京1.6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上治理大气污染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需要协同,使更多的北京变成常态,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这样一个更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有利于推动资源要素整合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布局和发展。缩小三地的差距,我非常同意一个观点,现在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和思路是有调整的,以前我们讲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等这样的一些国家区域战略,基本上都是按照发展水平差不多,分块,大家肩膀一样高,来统一的进行规划。

其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变化,跟其他的区域国家战略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区域是三个发展阶段,三个发展水平,把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这就是不一样的。这跟其他的区域发展的战略是不一样的。

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大家都要紧紧的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而不能错失。这里面还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在于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能够为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腾出空间。这是我想从认识上,我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样一个国家战略去理解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4月30日,政治局讨论通过,现在已经下发了,这意味着从原来的顶层制度设计进入到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有把握一些或者理清一些思路去加以落实。

我谈几点我自己的认识,第一个进一步的凝聚共识,三地的发展是三地的一盘棋,怎么能变成一盘棋,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以共同需求为导向,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才会有共同的行动,也才会制定共同的政策,资源共同的开放、共享,才可以朝着目标一体化发展。

第二个,在加强生产力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否则我觉得如果不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些生产关系的调整,其实就是体制、机制、政策和管理。比如说我们在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一体化,向教育,医疗,就业,协同管理方面,这些体制机制从目前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的壁垒和障碍。比如说医师跨省执业,需要当地省级的医疗卫生部门给予认证,否则就是非法行医,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到其他的地方能不能认,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社会的治理,共同执法,联合执法,交叉跨界执法等等。

另外向统一规范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向金融、技术、产权的,人才的市场开放,要得构建这么一个开放性的经济体系,这些需要首先建立一体化的市场体系,这就是总书记讲到的要打破隐形的壁垒。

第三个,发挥好政府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规划纲要在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导向,目标导向的同时,刚才我说了,按照三个线条在贯穿,其中在整个的布局里面,我们不能回避的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其实政府和市场在这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特别是京津冀区域里面行政的力量尤为强大。

另外在京津冀区域里面国有资本的比重占比62%点多,与其他的地区相比,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加好的利用好这两只手。

比如说我们的空间结构,我们的定位、布局,比如说我们的改革,这些可能更多的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但是比如说我们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的疏解、转移,可能更多的要靠市场的力量。现在我们不是说像以前的那种时代了,说你一声令下,企业就可以搬迁,走了,你要不走就没有粮票了,那是凭票吃饭的时候,现在叫市场经济。你企业老板想走,员工不愿意走,也不行,我可以辞职,我可以炒老板。所以这里面更多的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去解决。

第四个疏解和承接的关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归纲要里面讲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目前来讲,疏解和承接,北京叫疏解,其他地方叫承接,这里面有一个推力,其他的地方还要有拉力。更重要的其实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吸引力,现状的情况是什么,因为北京,包括天津也一样,聚集了大量的优质的资源。从疏解角度来讲,难度很大,而且在这个区域里面的发展落差比较大,一定程度上说河北是一个短板,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另外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补齐这个短板,要加大对承接地的投入,加快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建设等等。这样才能够使转移出去的这些功能能够转得出,地方也接得住,而且还可以发展。

刚才李铁主任举了大量的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的例子,我们不能为了疏解而疏解,原来一所一流的大学通过疏解到外地变成了三流的大学,通过疏解还要提升,还要发展,这才是疏解的目的。

第五个,就是要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要有一个利益机制的设计,比如说GDP的分析,环境指标的分摊,成果的分享等等,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能使疏解、承接、协同能够进行的更加舒畅。

第六个,我觉得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以人为本,特别是要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是高大上的,但是如果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要更接地气,其实就是要让三地的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好处。比如说使他们的出行更加的便捷,使他们的环境更加优美,使生活更加的宜居,就业更加的充分,公共服务更均衡。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觉得对于无论是疏解还承接,在疏解的过程中有分散疏解,有集中疏解,分散的要有分散的配套,集中的要有集中化的配套。

第七个,我觉得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要有序的推进。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说大城市病怎么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得到的,它不是一个急病,而是一个慢性病,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治这个病也不是说一两剂药就可以解决,也不是说感冒一样几天就可以好,也需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定是有困难的,甚至是很多的阻力,在这一点上,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坚持定力,有序的推动,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

京津同协同发展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如果捉一两年就可以完成,那就不能称之为重大国家战略,就是一个太简单的事情了。所以在这方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要备好“工具箱”,这就是我的一些认识,说的不一定准确,有的涉及到,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的核心,目前面临的任务很艰巨,特别是疏解这个事情,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我们讲首先要明显什么是非首都功能。

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是四个中心,我想除了四个中心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功能,作为核心功能,其他的都是附属功能,衍生功能和寄生功能,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还有一般的城市功能。所以这里面对于功能的分析要更加的细化。目前我们也正在做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相关的工作和方案。我们是在分领域的制定疏解的方案。刚才讲的那句话,还是要有序推进。

我讲过一句话,三国演义开篇讲的,凡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落在分上,形成了三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在现时期演艺一出新时代的桃园三结义才是对的,谢谢。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实录:重构.睿变——国家战略下的京津冀新区域崛起论坛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5-07-04 14:22:00
由新京报主办、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支持的“重构. 睿变——国家战略下的新城市机遇发展论坛”。这个话题从十年以前就开始说,从这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以后开始提速,从2014年的2月20几号,在一个雾霾天,突然大家就看到了进入到加速的状态。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