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金九银十”地产操盘手怎么看?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8-21 10:37:00

三季度末四季度初有理由成为窗口期

上半年北京房地产市场经历了艰难的开局和惨淡的经营,这使得人们对于下半年市场的期待值更高,从而对于房地产市场怎么踢好下半场也更为关心。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我认为北京房地产市场不会有更糟的表现,而三季度末四季度初也有理由成为窗口期,是房企推盘、购房者入市的最佳时段。龙湖长城源着(楼盘资料) 上周“日光”就是很好的佐证。

得出这种判断是基于对包括政策、金融、房企和购房者心态等四个层面的分析,而目前市场上不断回暖的成交数据恰好也正面佐证了这一观点。

首先,在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层面,纵观整个2014年,平稳的基调从未变过。期间不断伴随着限购松绑、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农村宅基地确权等来自调控层面的试探,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着住宅地产的成交。当然,限购政策的稳定性,保证了北京市场不会出现大幅度成交涨跌的大前提。在稳定的基调下,目前楼、地两市的成交表现,都在政府的可控范围内,因而我们认为下半年楼市的调控很难再出新政策,而目前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房企出货和购房者入市,这两个动作的交叉点很有可能就在第三季度末和第四季度初,也就是传统的金九银十。

另一方面,来自于金融层面的刺激,也使得房地产有回升的可能性。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放缓,上半年中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但仍保持正增长势头。截至6月末,中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16.2万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达19.2%,房地产贷款余额占中国主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两成。从个贷和开发贷的两个数据看,虽然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的看空仍未完全过去,但来自金融层面的支持正在缓慢地作用于房地产。从北京地区来看,信贷政策放松的信号并不明显,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说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把握自身推盘节奏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积极的推盘意识也必然是下半年的主旋律。自今年上半年3月份以来,北京连续6个月推盘量超过30个,其中以刚需盘为主力。在自住房入市的冲击下,购房者观望情绪较为浓厚,跑量抢收成为开发商的营销策略,在楼市去化重压下,未来几个月京城楼市高位推盘的局面或仍将持续。

态度已经明确,那么影响企业下半年表现的就应该是推盘的策略了。从目前的成交表现看,中高端住宅将很有可能成为撬动下半年市场的活跃因子。自今年二季度北京逐渐放开5万元/平方米以上楼盘限价后,中高端楼盘相继入市。从市场成交的数据来看,7月京城共有11个中高端改善型项目入市,中高端楼市成交量开始止跌回稳,截至7月底,北京总价500万-1000万的产品共实现成交221套,与上月同期相比上涨35%,占全市总成交量7%,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2个百分点。而8月份仅在上旬又有7个中高端改善型项目入市,两个月累计向市场释放700多套房源,这不仅意味着开发商对改善型市场的信心逐渐恢复,甚至在今后的时间段里改善型产品将很有可能成为下半年市场成交的重要支撑点。

最后,支持窗口期盘点的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群体—购房者。虽然回顾近几年北京市场在9、10月份的市场成交情况,“金九银十”的黄金效应正在逐渐减弱。这是因为自2008年以来,在连续数年楼市火爆的市场条件下,开发商在这两个传统月份的促销动作几乎绝迹。今年则不同,无论是来自价格方面的直接降价,还是来自优惠层面的不断叠加,在购房者观望态度浓厚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在刺激成交方面表现异常积极,这种积极的态度将很有可能在“金九银十”得到反馈。

综上,我们对于后市的判断还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我们相信北京市场已经劫波度尽,前途仍然光明。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今年的“金九银十”地产操盘手怎么看?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8-21 10:37:00
12个项目推盘入市,其中,长城源着、合生·世界村等四盘实现“日光”,余者大部分的销售率亦达到80%。不少业内人士预言:楼市回暖在即,这些楼盘的热销只是金九银十开始前的预热。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