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庆:房企每赚2.15元 政府要拿走1.15元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4-28 07:36:00

房企税负有多高?2013年,64家A股上市房企净纳税额与净利润之比为1.15︰1。也就是说,房企每赚2.15元,政府要拿走1.15元,企业只拿到1元钱。

宋延庆/文

去年的“欠税门”事件也有个好处,使公众知道了房企税负之高。房企税负有多高?去年万科实现净利润151亿元,纳税额258亿元,平均每天纳税7071万元,这还不算名目繁多的各类杂费。统计显示,算上各类规费、杂费,房企税费支出大致是净利润的2倍左右。当然,高税费必然最终转移到房价上。许多人可能不了解的是,房企背负着沉重的高额税负的同时,也有过半企业享受着名目繁多的各类政府补贴,真可谓乱象丛生。

税负到底有多重?

去年央视根据一位李姓律师的推算,曝光说“房企拖欠土地增值税3.8万亿”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华远地产(华远九都汇)董事长任志强怒斥央视“愚蠢无知”,多家涉事企业声明“不欠税”,国税总局也出面澄清说“欠税存在误读”。凡事有弊也有利。“欠税门”后,税务部门悄然加大了土增税的征缴力度,但也使公众得以了解到房企税负之繁杂和沉重。

依照当前税制,涉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费有11种。这些税费包括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和契税等。这11种税费中,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房企的三大税种。

截至4月24日(距4月30日年报“窗口期”还有4个工作日),已有167家上市房企发布了2013年年报,还未发布年报的企业有43家,其中包括云南城投、万方发展、三湘股份、金地集团等。一份年报从年初拖到现在,估计草稿中有不少数据前后不一致,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工”。建议这些企业,平时要加强运营管控能力,建立适宜、高效的计划统计管理体系,推行标准化的计划、统计报表(套表),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时效,不要再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年报和季报“加工”上。

兰德咨询统计,截至4月20日发布年报的110家A股上市房企中,有64家企业有政府补助或补贴,占58%。对纳税额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这64家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是10.85%,去掉政府补助后的净纳税额与净利润之比为1.15︰1。也就是说,房企每赚2.15元,就要被征收1.15元。另据新华社记者统计,2007年至2012年六年间,A股上市房企全年净纳税额与净利润之比通常保持在1︰1左右。

当然,因为不同房企的盈利能力及毛利润高低相差较大,不同年份毛利率高低也不同,所以税负也相差较大。2010~2012年间,万科纳税额一般是净利润的2倍。2013年,万科房地产业务结算毛利率为23.69%,较2012年下降3.72个百分点(结算净利率12.76%,较2012年下降1.16个百分点);纳税额258亿元,与净利润之比是1.71︰1。招商地产2013年房地产业务结算毛利率27.5%左右,同比下降约5.6个百分点;净利润55.1亿元,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02 亿元,同比增长 26.64%。年内,招商地产支付的营业税及附加45.8亿元,所得税24.6亿元,是净利润的1.28倍。融创仅所得税开支就达21.9亿元,占年内净利润的67.2%。

中小房企的利润额虽然比不上大企业,但毛利率并不比大企业低,因此税负也不轻。年报显示,金科股份“应交税费”与净利润之比0.89,宜华地产是1.32,天业股份高达3.95。特别强调的是,房企年报中披露的三大项税费肯定是低于企业实际纳税额的,因为还有其他税费。而且,“应交的各项税费”也往往只是实际纳税额的90%左右。

总体来看,近年来A股上市房企纳税额一直不断上升,增幅远高于利润增幅。据新华社记者统计,2007年至2012年纳税额分别为233亿、300亿、415亿、563亿、830亿和978亿元,分别增长了76.32%、28.66%、38.39%、35.62%、47.6%和17.71%,2013年年前三季度增长28%左右。

而这,也仅是公开的法定税费,还不包括各类名目繁多的规费、杂费。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宋延庆:房企每赚2.15元 政府要拿走1.15元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4-28 07:36:00
房企税负有多高?2013年,64家A股上市房企净纳税额与净利润之比为1.15︰1。也就是说,房企每赚2.15元,政府要拿走1.15元,企业只拿到1元钱。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