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精彩答卷

来源:南京日报 2020-12-25 14:27:46

12月24日,长江南京段上两座过江通道——江心洲长江大桥和上坝夹江大桥同时开通,长桥飞架,连接南北,为构建城市拥江发展“双主城”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南京2020年和“十三五”收官添上精彩一笔。 

岁末年终,回望来路,五年时间弹指一瞬,城市发展的巨变前所未有。作为江苏省会、长三角特大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力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把习近平总书记“强富美高”谆谆嘱托变成南京发展生动实践: 

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五个千亿台阶,2019年突破1.4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城市前十;在科技部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报告中,南京名列第4位。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乡居民收入连续跑赢GDP增速,教育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经验全国推广,在省内率先实现医保市级统筹,入选全国最具安全感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8.8微克/立方米,全市22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首位,成为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 

社会文明程度大幅跃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全国文明城市(区)通报表扬名单中,南京以省会、副省级城市中第三名上榜。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尤其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2020年,南京这份成绩单更显来之不易。 

2020年即将过去,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将对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间全市发展进行谋划部署。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节点上,南京正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部署要求,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省会担当,奋力书写“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更加精彩的答卷。 


坚持创新驱动,为“经济强”增添强大动能 

截至2019年底,南京GDP连续11个季度保持8%的增速,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领先。然而2020年伊始,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疫情冲击,南京能否有效应对,稳住增长? 

面对大战大考,全市上下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因时因势,科学施策,在全面有效防控疫情基础上,蹄疾步稳复工复产,全面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奋力夺取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不平凡之年,南京“画”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增长曲线:上半年经济实现正增长,前三季度增长3.3%,居全国万亿级GDP城市中首位。 

逆势增长的背后,是强劲的创新动能:南京是全国科教中心城市,拥有普通高校53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2所),在校大学生80多万,“两院”院士80多名,国家级科研平台120多个。为了把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释放出来,南京紧抓不放,久久为功。 

2017年底,南京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此后连续3年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创新名城建设大会、连续三年制定实施支持创新的市委一号文,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科创企业人才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带来的是创新活力的迸发: 

410家新型研发机构落地,15家高新园区整合提升,遍布全市的城市硅巷释放出浓郁的创新活力,姚期智等全球顶级大咖和剑桥等世界一流名校资源纷至沓来,在全国首创的“海智湾”国际人才社区聚焦人才初次落地阶段需求,打造“类海外”环境、提供“一站式”服务…… 

一座更具魅力的创新之城精彩呈现: 

创新人才持续汇聚:三年来,共吸引8名诺奖图灵奖得主、115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110万人,平均每天新增1000名以上大学生在南京就业,形成强有力的人才“强磁场”。 

创新主体加速成长:南京持续做好移大树、育树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文章,连续三年持续用力,高新技术企业从1800多家到今年底将有望突破7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 

创新动能更加充沛: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突出创新引领、自主可控,在全国率先实施“链长制”,组织开展8条产业链补链强链行动,全力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南京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8.5%、23.1%、20.6%、14.6%。 

经济强,不仅强在指标数据上,更是强在产业结构、发展质效上。正是创新驱动、动能转换练就的过硬“内功”,推动着南京经济在应对挑战中行稳致远。 

以人民为中心,展现“百姓富”的美好生活图景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三五”期间,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拉长补齐民生短板,优化均衡公共服务,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市民,“百姓富”的内涵更加充实。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三五”期间,南京持续推动更高水平就业,持续以创业带动就业,活跃的就业创业成为收入增长的源头活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7283元增长到2019年的57630元。 

今年疫情以来,南京更是把保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在保市场主体中稳定就业岗位。稳住了就业就是稳住了民生,通过社保费“免减缓降”,企业吸纳就业补贴等,千方百计稳岗、增岗,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0.28万人,同比增长20.6%。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0.95万人。 

农村居民收入曾经是短板,而今,农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最初试点1000亩标准化养殖蟹塘,今年将扩大到21000亩。3000多农户组织起来,走上了“共避风险、共享品牌、共谋发展、共同富裕”的强社富民之路,每户蟹农年均增收3000多元。 

推动富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近年来,南京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860个,17个村庄入选全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全市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2019年底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富民不仅是增收,还要让生活保障更完善。丁家庄保障房片区是全市四大保障房片区之一,目前有143幢住宅楼,已入住居民25505户,约64413人。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十三五”期间,这里的幼儿园、中小学、商场、医院先后完善配建起来,让入住居民不仅搬进了新社区,更是“搬”进了新生活。 

医疗、教育、养老,桩桩件件连着千家万户,“十三五”期间,南京着眼群众关心关切、最现实的需求,加大力度推动解决。

南京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为提升优质教育覆盖率,南京采取引入名校办分校或者名校“造血”“输血”等办法,积极放大优质教育资源 。“十三五”期间, 全市开办高中8所、小学初中106所、幼儿园271所,较“十二五”增幅分别为14%、18%、26.8%;全省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中,我市连续五年在设区市中位列第一。 

为了让医疗资源分布更均衡,我市进行了科学布局。按照要求,我市老城区不再增设新医疗机构,鼓励引导新增资源向新城区发展。全市共有三级医院34家,涉农区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在重点项目上,建成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儿童医院河西院区、鼓楼医院江北院区、市中医院新院区等一批优质项目。 

积极化解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5年来,积极推进“颐养南京、幸福养老”建设,养老服务满意度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19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排名第一,南京的养老模式在全国推广。 

聚力建设美丽古都,“环境美”的气质更加彰显 

“十三五”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大步迈进的五年,也是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的五年。与从前相比,南京生态环境的变化令人惊叹: 

天更蓝了:5年前,南京的空气优良天数全年只有235天,而据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今年11月30日统计数据,截至当天,南京市优良天数281天,同比增加51天,提前一个月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空气优良天数目标。 

水质黑臭长期被市民吐槽抱怨,是城市一大痛点。2018年起,南京市启动水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河湖长制”,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认领一条黑臭河道,一线督导、每月调度、定期研究,不见成效不收兵。当年,金川河等建成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次年,全市域消灭黑臭水体。三年水质消黑消劣,这曾经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南京成为现实。 

5年来,南京省考以上水体优Ⅲ比例从45.5%提升到100%,全市22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逐月达标率100%,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100%,所有指标均提前达标。 

南京因江而生、因江而兴、因江而盛。作为长江江苏段“最上游”和省会城市,能不能守护好长江“母亲河”,不仅关系南京自身,更关系下游地区及更大范围可持续发展。南京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强化突出问题整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沿江产业转型,守护“一江绿水向东流”。 

拆除生产型码头,推进沿江产业优化调整,主城区35公里长江岸线生产性功能基本退出,“一江两岸”九大滨江城市客厅加快打造,飞鸟凌空、江豚嬉戏、绿意葱茏,正在蝶变成为城市“绿带”和市民生活休闲的空间。 

最新科考数据显示,长江南京段江豚数量从5年前20多头,增加到目前50多头,成为长江生态效益不断显现的最显著标志。 

美丽古都,既有山水城林的生态美,也有底蕴深厚的人文美。 

今年国庆前夕,长江路历史文化旅游街正式开街,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1800米的长江路串联着上起六朝、下及当代的历史。 

近年来,南京系统梳理了从六朝、明清到近现代的历史文脉,编制完成11片历史文化街区和22片代表南京不同时期最具特色的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城墙保护条例》等相继颁布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历史街区完整保护,街巷建筑有机更新,行走在南京城中,常常有新旧时空穿越之感。老门东、小西湖等不少老街巷开展“微更新”,实现设施嵌入、功能融入、文化代入,空间品质和文化魅力得以提升。 生态与人文相得益彰的美丽古都,展现着更加动人的城市魅力。 

培育文明风尚,让“文明程度高”成为城市名片 

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南京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全国文明城市(区)通报表扬名单中,南京以省会、副省级城市中第三名上榜。 

文明城市是城市文明程度高的重要标志,创建文明城市就是培育文明新风尚的过程。近年来,南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

南京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梅园新村、渡江胜利纪念馆、王荷波纪念馆是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发扬,出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组建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深入挖掘提炼雨花英烈精神的时代内涵,推动雨花英烈精神成为新时代教育干部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英模人物和平凡好人体现着城市的温度。疫情防控期间,南京数万名党员干部下沉基层防控一线,5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20万志愿者同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不顾危险、不计报酬地投入到艰苦卓绝的阻击战中,涌现出了以4名“最美防疫志愿者”为代表的先进人物。2019年,南京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299.85万人,志愿服务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线。 

公共文化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近年来,南京市先后获得国际和平城市、世界文学之都等称号。南京读书节至今已成功举办25届,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南京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今年南京马拉松赛事再次成功举办,3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跑友们“用脚步丈量最美赛道”,领略南京独特魅力,与此同时,各级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对当日群众特殊出行需求,个性化做好路线指导。一场赛事,体现着城市运行的“精度”和人文关爱的“温度”。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近年来,南京一批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和作品也取得新的成果。话剧《雨花台》、图书《因为爸爸》相继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电视剧《于无声处》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并斩获“飞天奖”,纪录片《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获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南京文艺精品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繁荣文化创作,丰富文化供给,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强大力量。

创新实干结硕果,砥砺奋进开新局。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谆谆嘱托、勇担时代使命,展现更加生动的“强富美高”现实模样。南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

书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精彩答卷-中国网地产

空中俯瞰玄武湖紫金山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书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精彩答卷
来源:南京日报2020-12-25 14:27:46
岁末年终,回望来路,五年时间弹指一瞬,城市发展的巨变前所未有。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