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来源:南京日报 2020-11-04 10:01:04

擘画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中国网地产

创新名城,美丽古都。 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摄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国家未来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必须深刻学习领会全会提出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把握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本刊特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画卷,是新时期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和关键指引。 

关键时刻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正值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设即将收官、开启“十四五”发展的特别时刻,是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是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出现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发展的重要关口,会议对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科学的判断,回答了下一步中国朝哪个方向走和怎么走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全局意义和历史意义。 

大会提出了许多新目标、新任务、新概念, “新”,是深刻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最显著的关键词。首先是全会根据所处的时代特征,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总的指引,为中国发展确立了新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述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重大表述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即将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正式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新的提法还充分体现了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当代世界总的特征的牢牢把握,对许多重大发展问题有了新阐释,确立的新任务必将指引整个“十四五”时期和未来更长时期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治国理政的成功实践表明,凡是经济社会发展即将跨入新的历史阶段,凡是处在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刻,及时在顶层设计上作出全局性安排,科学制定引领未来若干年乃至更长时间发展的重大战略,确立事关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坐标,是中国发展事业持续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和关键保障。战略管住大格局,决定的是通盘的成败。正确的战略必须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基础之上,必须有对重大形势和总体发展态势的科学判断。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就世界格局新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重大形势问题和发展战略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央为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相应的重大决策,并取得显著成效,这次全会就是在对重大发展问题上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就我国“十四五”时期和长远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全会为“十四五”时期制定的目标和任务,为中国发展确立的2035年远景目标,必将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号召力。 

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一新提法充分体现了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中枢支配作用,是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下、着眼我国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有多项重要任务,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之首,进行专章部署,足见中央对创新工作的最高度重视,把科技创新的自主地位和不受制于人的自强气概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最关键之处。 

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表明,真正决定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只能是科技进步,决定一个国家最终能否建成富裕的现代化社会,依靠的根本力量也只能是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简单地把劳动、资本、资源等要素充分动员起来,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摆脱国家的贫穷状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增长模式就会遇到瓶颈。尤其是当经济发展水平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开启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时候,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世界上真正的强盛国家首先是科技强国,然后才是经济强国、国防强国、富裕之国。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凭借人均GDP达到三四万美元也进入了现代化的行列,走的是单纯发展经济的道路。我国是一个大国,大国有大国的目标追求和特别担当,必须走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实现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道路。综合把握当今世界竞争格局和发展大势,中国也只有在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上,才能建成真正的现代化国家。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就必须把科技创新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做到自立自强,不受制于人,形成促进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支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工业门类齐全的社会主义大国和发展中大国而言,关键核心技术不能只依赖别人提供,必须在涉及国计民生和重大经济安全的关键产业领域拥有对核心技术的掌控权,从根本上消除少数国家利用核心技术压制中国的风险。事实上,我国已经在部分领域形成一定的非对称的技术创新优势,如高铁、移动支付、5G通信、电力装备技术等,增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十四五”时期和今后更长的时间内,我国应进一步在科技自主自强上聚焦发力,充分利用我国的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以解决重大发展问题为牵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前提,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把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造新经济史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环境和新条件作出的新战略安排,其思想精髓在五中全会精神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尤其是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应对,更是着眼长远,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制定的新战略。 

当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发展的最大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可以通过建设“世界工厂”的方式,实现原材料和产品的大进大出,以国际大循环带动国内生产要素的激活与应用,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外延扩张,从而推动经济有力增长。如今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越过1万美元大关,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约束条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上升为我国发展更为突出的优势。此外,我国产业体系齐全,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经济发展不仅韧性强,而且具备独特的发展条件。从约束条件看,现在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由当初的缺资本、缺技术转变为有效供给不足和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中。从国际上的经验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大国都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借助国内的市场优势和国民经济循环,大国可以健全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是要放慢对外开放的步伐,更不是走封闭的自我循环的老路,而是要在坚持扩大开放中走“双循环”发展的新道路。在当今世界大背景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一国封闭地发展自己,不可能建成真正有优势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产业。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并提出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我们不仅要继续促进商品和要素的国际流动,而且要推动制度和规则的进一步开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也要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加以推进和实现。整个“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成为一个重大战略指引,也会创造中国一段新的经济发展史。 

远景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五中全会既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目标任务,也描绘了一幅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绚丽蓝图,鼓舞人心,引人入胜,催人奋进。 

从现在起到2035年还有15年的时间,在历史的坐标中,15年的光景并不算很长,但鼓足干劲大干事业,15年就可以创造新的国家发展奇迹。15年前,中国还只是各国经济总量榜单上的第五位,如今已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上占据多年;15年前,世界上还很少有人知道华为、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中国企业,如今已有一大批中国企业驰名于世界。15年后,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中国将以一个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国地位立足于世界。 

五中全会专门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把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规模巨大的制造业加以紧密结合,促进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是我国启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积极参与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任务也有自身的独特性,今后的现代化中国,一定是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是实体经济强大无比的国家。 

南京制造业基础雄厚,实体经济发达,近年来通过“创新名城”的打造,加快推进“四新”行动计划,促进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显示了南京的经济转型势头强劲、新动能积极活跃。“十四五”时期,南京应更加聚焦创新发展,进一步激活创新要素,千方百计地向创新要发展动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并加快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运用最新数字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在全国率先建成高标准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紧紧依靠创新、通过数字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树立南京的标杆。 

蓝图十分绚丽美好,一切始于足下之行。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地走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充分利用我国的大国优势、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高起点地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作者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江苏民生幸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提升产业能级

更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 丁宏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南京市目前正由特大城市进入“常住人口近千万、GDP过万亿、人均GDP迈向三万美元”的城市发展新阶段,面对“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尤其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树立底线思维,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正确处理好危与机、时与势的关系,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寻求可作为的空间和领域,牢牢掌握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 

更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一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把握高端要素集聚机遇,更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十四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格局加速重构,中心城市、城市群作为资源配置枢纽作用显著增强,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南京应充分释放城乡资源潜力,系统性解决省会城市功能发挥不够、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的难题,全方位加强交通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布局、重要创新平台等方面的规划衔接、项目对接,提升城市要素集聚和枢纽辐射水平,推动产业能级和城市水平不断提升,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名城,高品质生活的美丽古都”,打造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承载地和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建设重要创新策源地

二是破解创新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的矛盾,增强原始创新突破能力,建设重要创新策源地。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路径的首位来强调,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南京创新名城取得重大进展,但创新效率不高、创新成果转化难、有“高原”无“高峰”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南京应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速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探索支持自主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创新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更加开放包容自由的创新环境,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基础性科技创新突破,为南京未来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打造更加具有影响力产业地标

三是破解产业发展凝聚力不强的矛盾,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更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南京的创新名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这是落实中央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南京产业发展的自身需求。“十四五”时期,南京应聚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软件信息、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进行强链延链补链,有序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基于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的能级及韧性,推动南京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推动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支点

四是破解开放发展引领性不够的矛盾,把握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推动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强支点。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南京叠加交汇,但对标先进城市,南京的开放能级不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还不够。“十四五”时期,南京应加快适应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深度融入全球化,主动布局双向开放,坚持内外联动发展,不断扩大内外需求,推动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建立更加完善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五是紧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的战略机遇,积极先行先试,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江苏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在全省若干地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南京的江宁区和江北新区都在试点区域范围内。南京应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主动锚定使命坐标,在党中央擘画的现代化蓝图下,更加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加坚持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国际水平,积极探索区域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和人的现代化,回答好“试什么”“怎么试”的重大命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作者为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南京市第六届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擘画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来源:南京日报2020-11-04 10:01:04
大会提出了许多新目标、新任务、新概念, “新”,是深刻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最显著的关键词。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