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售令”三年期限将至 扬州二手房市场如何?

来源:扬子晚报 2020-04-10 14:09:44

根据扬州限售政策,市区居民家庭拥有二套房及以上,非市区居民家庭拥有首套房及以上,已购或新购住房,需取得《不动产权证》满3年,方可上市交易。

本周五,“限售令”三年期将至,首批被“冻结”的房源将有资格入市交易。接下来,扬州二手房供应量是否会出现大增?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解禁”房源总体数量不多,即便进行二手房买卖,比例也仅占5%,对市场影响不大。

【核心提示】

“限售令”

回顾

市区家庭二套房及以上

领证满3年方可交易

2017年3月之前,我市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同年3月1日以后,我市土地市场出现波动,新房一度“量价齐升”,二手房市场交易相对活跃。结合扬州实际,2017年4月10日,市政府出台4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市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在市区范围内户籍居民家庭拥有第二套住房及以上、非市区范围内户籍居民家庭拥有第一套住房及以上的,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或《不动产权证书》未满2年的,不得上市交易。

49号文件出台后,对稳定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按照国家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为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保障刚性需求,强化市场监管,2017年11月29日,市政府发布18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将房源上市交易的限制期限,由原规定的2年调整为3年。

市场探访

三年限售期满

部分房源“解禁”入市

随着三年限售期到,我市东南西北各区域均有优质新房源,可以进行二手买卖。“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解禁”入市的房源,房产中介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

蔡女士有一套自住房位于金地酩悦,最近她经常接到房产中介的电话。“中介问我近期是否有卖房计划,还说我们小区的房源应该比较受欢迎。”蔡女士询问中介才得知,原来小区不少业主是在2017年前后拿到的不动产证,按照扬州三年限售期限,小区房源可以进行交易了。嗅觉灵敏的房产中介自然不会放过这批房源,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业主。

家住中海·运河丹堤的马先生,对三年限售期颇为关注。由于工作变动,最近他打算把这套房卖掉,再在西区重新买一套房。他把房源委托给一家房产中介,同时也发布到多个二手房网上平台,之后不断接到各家房产中介的电话,并有中介让他申请独家委托,并承诺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

“目前可以入市买卖的房源,绝大部分是业主在2016年10月份之前购买的。”卓杰中介负责人陈强介绍,按照正常流程,买房人在签订购房合同后要送交市住建局备案,房子交付以后才能办理不动产证。从时间上计算,新房交付需要2年,再加上3年限售,这就意味着,不少房源从购买到售卖大约需要“冻结”5年。

业内观点

“解禁”房源仅5%挂牌

二手住宅量价平稳

未来一段时间,预计还将有一批房源“解禁”。接下来,我市二手房供应量是否会出现大增?陈强坦言,“三年限售令‘解禁’入市的房源数量不多,按照10个新小区测算,每个小区2000套房源。一般而言,到中介进行挂牌的房源仅占5%,这也就意味着,只有1000套新房源进行挂牌买卖,对楼市的影响并不大。”

“和三年前相比,二手住宅的价格出现小幅度上涨。但和去年底比较,我市目前二手住宅量价平稳。”中广置业扬州公司总经理李富强表示,限售房源“解冻”不会出现“抛房潮”,首先,刚需客群对房产的主要诉求是住,而非投资,这就使得当所谓的“解套”房源到期,并不见得会流向市场。其次,2017年是房价高点,即便当时被套牢的投资客硬撑到现在,按照市场行情来看,这部分投资客也不一定会拿出来售卖,因为市场已经趋于冷静。除了个别学区,二手房价格一直保持平稳,此时成交意味着损失。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从3月中旬开始,二手住宅买卖回温,根据购房“金三银四红五”的规律,预计整个上半年都将保持较好的交易氛围。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限售令”三年期限将至 扬州二手房市场如何?
来源:扬子晚报2020-04-10 14:09:44
根据扬州限售政策,市区居民家庭拥有二套房及以上,非市区居民家庭拥有首套房及以上,已购或新购住房,需取得《不动产权证》满3年,方可上市交易。本周五,“限售令”三年期将至,首批被“冻结”的房源将有资格入市交易。接下来,扬州二手房供应量是否会出现大增?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解禁”房源总体数量不多,即便进行二手房买卖,比例也仅占5%,对市场影响不大。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