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最懂城市实力!沪京深楼市因此人气爆棚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5-19 10:18:00

(原标题:外来人口最懂城市实力!沪京深楼市也因此人气爆棚)

今年以来,在去库存等一系列刺激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大幅回暖。不过在普遍回暖的情况下,市场的分化依然十分明显。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量价齐升的同时,大量的三四线城市表现比较平淡。

“政策刺激虽然可以改变短期市场格局,中长期的楼市走向依然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基本面,归根结底体现的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吸引力。”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人口净流入是分析城市吸引力和未来房价走向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城市凭借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和良好的就业机会对流动人口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大量的流动人员到大城市后,融入大城市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也使得大城市形成了盆地聚集效应,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要素资源向大城市聚集。

那么哪些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更大?《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阅了部分大中城市2015年的统计公报(其中成都、昆明、沈阳、济南为2014年数据),根据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数据,对各城市的净流入人口及其占比情况进行梳理,进而分析各城市的人口变化和吸引力。

珠三角城市外来人口最多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城市主要是我国的一二线城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这些城市是人口主要的流入地。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形态和阶段不同,各个城市的人口流入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部分重要城市的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数据没有公布,在此不列入统计。

如表1所示,在列入统计的27个重点城市中,有10个城市的净流入人口超过了200万,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只有成都和武汉位于中西部。8个沿海地区城市中,珠三角有4个,长三角2个,京津冀2个。

其中,上海以981.65万的净流入人口位列各大城市首位,成为外来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首都北京的人口净流入数量达到822.6万,位居第二。深圳紧随北京,以782.9万的人口净流入位居第三。沪、京、深恰好是目前我国房价最高的三大一线城市。

在三大一线城市之后,“世界工厂”东莞的人口净流入达到630.4万,位居全国第四。第五是天津,外来人口达到了520万,比广州多出了20多万。由此看来,近年来天津经济总量在紧追广州的同时,常住人口也在不断增加,甚至已经超过了广州。

此外,制造业大市苏州和佛山的外来人口也不少,均超过了300万。

相比之下,人口净流入垫底的是西部的直辖市重庆。重庆去年人口净流入为-355.29万。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一个直辖市,重庆的总人口达3000多万,面积达8.24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其中主城区只有1000万左右,大量的人口分布在下辖区县,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区县人口除了一部分流向主城区外,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外省,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

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5.50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50.21万人。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重庆的常住人口也在明显增加,例如2015年就比2014年增加25.15万人,比2011年增加了97.55万,位居各大城市前列。

若以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来看,有10个城市的净流入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些城市的强大吸引力。其中,珠三角的几个城市遥遥领先,东莞以76.37%的占比位居各大城市榜首,外来人口是本地户籍人口的3倍多。邻近的一线城市深圳达到68.8%,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的2倍多。佛山以47.65%位列第三。

厦门则以45.3%的比例位居全国第四,外来人口也接近了户籍人口数量。上海以40.64%位居第五,这5个城市的外来人口占比均超过了40%。在上海之后,北京、苏州、广州分列6到8位,这三个城市的这一比例在35%到40%之间。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外来人口最懂城市实力!沪京深楼市因此人气爆棚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5-19 10:18:00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城市凭借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和良好的就业机会对流动人口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大量的流动人员到大城市后,融入大城市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也使得大城市形成了盆地聚集效应,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要素资源向大城市聚集。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