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热股冷引资产配置焦虑 高净值人群减持房产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3-04 08:04:00

而普遍被用来解释部分区域房价短期大幅度上涨的因素有三个:政策上,营业税及契税改革落地刺激需求;库存上,一线超级城市的库存处于偏紧的状态;资金上,从股市中挤出的资金闯入房地产,市场买涨不买跌。

在陈昆才看来,资金是最重要因素之一,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充裕的资金先后涌进了股市、债市、一线房地产,让这几个领域轮番火起来。

尽管如此,房地产仍然没有被主流机构认为是应该增持的大类资产配置,尤其是住宅。

2月23日,诺亚财富基于来源于1000多名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诺亚客户的调研数据,发布了《2016高端财富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伴随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增速的放缓,房地产黄金十年终结,将投资性房产作为主要配置资产的高净值人士占比降至46%,且45%的人士计划进一步减少配置。

不过,高净值人群减少投资性房地产配置比例是基于过去较高的配置而言,仍有约55%的高净值人士计划维持或增加投资性房地产配置比例(其中,计划维持的比例是40.1%,计划增加的比例是14.6%)。

3月2日,金斧子理财超市CEO张开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线房价上涨成了现象级的事情,但其接触的高端客户在这轮上涨中主要是在卖房,减少房地产配置,增加其他多元化的投资,而恐慌性购房的,主要是中产。

作为对客户咨询的回应,3月1日诺亚财富研究与发展中心出炉的观点称,预期2016年整体楼市稳定中震荡,成交量将不会超越2013年的高点,但全年来看,不排除一线超级城市及重点二线城市价格仍有合理上调空间。另外,其它外围二线城市及三四线城市仍以去库存为当务之急,房价或存下行风险。

房地产投资应优化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有部分声音开始担忧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房市过热。

任湖表示,其作为刚需,2015年9月份在上海市区买了一套800万左右的房子,按照最新的成交价格,这个房子买了之后到现在,几个月之间已经涨了40%。

据陈昆才观察,受到房价上涨影响,近几个月身边一些年轻人的刚需及改善需求被爆发性释放出来,但是基本没有看到真正的高净值客户在这一轮上涨中买入,从类比股市角度来看,这个市场散户特征明显,投机性很强,面临的风险也比较大。

事实上,房地产之所以被称为通胀保值型资产,因有两个收益来源:一是较为持续和稳定的租金回报,二是价格上涨预期。

陈昆才分析,价格波动是有周期的,美国已经证明:美国一线城市在1987年到2007年的20年里涨幅也不到四倍。而经历2008年下跌后,虽然连续上涨了几年,美国一线城市2016年的房价还低于2007年的16%。

而相对确定的是租金回报,这部分要抵御物业管理成本、房产税费支出、可能的房贷利息支出等。陈昆才说,“所以,如果把买房当投资,则需要慎选优质房产,拥有好的地段、配套等,否则缺乏租金回报支撑,仅依靠房价上涨预期,这基本是赌博。”

“像耶鲁大学捐赠基金这样的长期资本,房地产配置比例在20%左右。”陈昆才建议,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房地产配置比例过高的客户可适当减持,而未来房地产市场呈现分化的发展格局,房地产基金仍然在股权投资和资产收购方面有不少好的投资机会,投资者应该优化房地产投资,而非简单地减少配置。

高净值客户的钱在流向何处?

前述国内某大型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部门的主管告诉记者,其高净值客户中,目前更多的人是坚持现金为王,继续在观望,避险情绪明显。客户现在很愿意增加美元资产、黄金的配置,对海外投资兴趣加大。

陈昆才建议投资者着眼于长远,在信用风险暴露期更为谨慎,配置固定收益产品里的安全性高的种类;另外,聪明的投资者知道,投资看未来大趋势,文化、教育、医疗产业的中早期项目值得布局,加大跨周期私募股权产品的配置。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房热股冷引资产配置焦虑 高净值人群减持房产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3-04 08:04: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同时发现,高净值客户对于房产反而主要是在减持,目前想增持房地产的更多并不是手握大资金的超高净值客户,而是资产量相对偏少、缺乏安全感的那一部分人,包括原本就有购房安排的刚需群体。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