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产之困:淡旺季落差明显 不创新将没市场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5-05-08 08:39:00

观点

1

针对非节假日,发展低潮时期的产业链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宋丁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旅游地产迎来一个很好的机会,意味着大量的投资都会涌入这个领域。旅游地产开发商要考虑跟国家政策层面相结合,同时又要和养生、养老、农业生态这些新兴产业相结合,才有更好的出路。

有些地方的旅游地产,还是在用传统地产的思维在做,地产属性太重,导致后续运营问题不断。所以,开发商要把旅游和地产这两大板块进行有效整合,不能单做地产,也不能单纯搞旅游,两者相互融合,才能产生效益。也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当地的文化主题,有很强的文化主题,不能无主题操作。

此外还要和互联网紧密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态势,不能只做传统的硬资产、重资产,要有软资产、轻资产模式,线上线下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激活这个地方的资源,形成旅游地产的资源联动效益。

现在包括惠东在内的很多旅游地产开发区域,在后续运营模式上依然比较单一,基本靠大的节假日来创造收益,其他时间基本处于沉寂状态。旅游地产要取得比较稳定的投资收益,规避投资风险,就要进行产业整合,模式互补。比如大节日游玩的游客会比较多,就要做好游玩、饮食等配套;针对非节假日的低潮,就要发展低潮时期的产业链,可以发展花卉、生态农业。

旅游地产主要依托资源,但很多地方的旅游地产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比如资源差不多,不是海滩就是温泉,产品类型也差不多,基本都是酒店式公寓,配套设施也都大同小异。但旅游地产最大的核心应该是差异化。旅游地产是必须在创新中发展,或者结合其他产业来增加旅游地产的特色和吸引力。其实旅游地产,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有很多创新空间,但现在大家动力不足,都想着克隆,减少投资,但减少投资就变得没有特色,将来的市场就没有了。所以要做好旅游地产,还是要多花心思,多投资在创新上面。

2

良好的预判和预案,才能解决旺季客源爆满问题

惠州知名旅游策划专家 覃江华

在国内,除了一些特别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拥有排他性的自然景观外,大多数景区都面对淡旺季泾渭分明的尴尬。原因很简单,因为城市以及城市圈周边拥有消费能力的人群都是周一到周五上班,周末才能出去旅游休闲。

旅游地产所谓的旅游和真正的旅游景区还完全不同,依托的也是自然资源或者人文景观,通过开发商的打造力图呈现出吃、住、游、购、娱、休闲、以及附加养生、养老、医疗的6+N的模式,但上述模式是理想化的存在,现实中更多旅游地产则是偏重于某一方面或者是几方面。所以在面对季节性节假日淡旺季的运营上,各个旅游地产项目呈现出明显的差距。

要想做好旅游地产的旺季客源分流,提高运营能力,首先运营商或开发商要有良好的预判能力,对于客户到访量做出明显预测。然后对景区的接待能力进行评估,可适当地采取加床、增加露营设施等措施。然后在景区的承载力以及负荷明显承载过量之后,要和政府以及当地旅游部门合作,把周边50公里以内的旅馆、酒店、民宿都利用起来。但这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引导工程,需要政府和景区进行密切的配合沟通,在出现饱和预警后,要选择通过官方媒体发布预警,交警在主要路口进行分流、劝返等。

其次要有紧急预案,相对于年平均游客进入人数预案,在旺季明显是不够用的,所以在旺季尤其是高峰期增加一些义工团队、临时工来维持正常的秩序。

单单讲如何提高旅游度假地产景区的旺季运营水平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是一个行业难题。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对于淡旺季的运营进行合理的组合配置,比如在旅游体验的差异化上想办法。以惠东滨海为例,可以做一些休闲、创意性的产品,在北方或其他城市拓展,针对有时间的儿童、老人进行夏令营、或者养生、休闲的旅游产品。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旅游地产之困:淡旺季落差明显 不创新将没市场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5-05-08 08:39:00
五一期间,惠东巽寮湾游客爆满,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主要依托4月至10月游客集中进入巽寮湾带旺旅游的事实,无论是政府或是片区的开发商都心知肚明,但缘何至今仍屡屡在旺季出现堵车、打地铺以及无房可住导致游客怨声载道的局面,究其原因,仍是片区职能部门以及政府和旅游地产运营商的问题。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