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同城化,共谋现代化

来源:南京日报 2020-12-07 11:40:59

12月5日上午,2020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在镇江举行。会议宣布吸收常州溧阳市、金坛区正式加入都市圈,并签署13个合作协议。进入新发展阶段,作为全国首个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承载着新使命新愿景。“8+2”格局下的新南京都市圈,将如何共绘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努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和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本报记者对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 

基础:南京都市圈已具备培育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基础条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表示,近年来南京都市圈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中心城市南京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已具备培育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基础条件。 

她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有利于支撑长三角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助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向西向北接续带动皖江经济带和淮河经济带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形成跨省区域一体化治理新模式,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为此,南京都市圈要争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表率都市圈,争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示范都市圈,打造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前列都市圈。 

使命: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进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省社科院研究员、南京市第六届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丁宏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南京要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进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都市圈城市要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利益共享方面探索新路径;在促进产业集聚创新、形成协作发展效应方面展示新成就;在以创新名城建设为引领、打造一体化创新体系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切实推进长江大保护、打造绿色和谐生态体系方面展现新作为;在推进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方面树立新标杆;在强化区域公共服务,提高共建共享水平方面实现新示范。 

丁宏指出,进入“十四五”,面对国家对都市圈发展的新要求和长三角内部都市圈建设的新形势,提高南京省会城市首位度,推动南京都市圈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任务更加迫切。应进一步加强南京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强化南京都市圈的统筹协调保障,创新都市圈的利益平衡和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要素在都市圈内高效配置,真正形成共同支持南京都市圈建设的强大合力,更好融入长三角区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 

路径:打通各类“堵点”,实现各种要素在都市圈内自由流动

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锋表示,南京都市圈要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要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分工体系,都市圈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实现经济循环。具体而言,南京都市圈要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示范,必须疏通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痛点,打通好“区块”“省域”“城市”“城乡”间堵点,实现各类要素在都市圈内自由流动。 

江苏省设计大师、博士生导师,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表示,未来3—5年,南京都市圈发展将进入到一个转型、升级和加快融合的关键期,南京都市圈日趋提升和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设施与服务,将进一步带动南京都市圈同城化的产业经济融合、同城化的公共服务融合、同城化的城市边界融合、同城化的生态安全融合。 

“南京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和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之一,担负着落实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历史责任,需要南京自身以及联合相关城市共同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城市联动发展,要进一步打破区域间产品要素流动的壁垒,增强都市圈内循环;要发挥南京中心城市优势,重点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要加强南京都市圈产业协同创新,共建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中规院江苏分公司首席规划师、南京新时代规划研究院院长邹军表示。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健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跨省同城化,共谋现代化
来源:南京日报2020-12-07 11:40:59
12月5日上午,2020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在镇江举行。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