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北京楼市成交“降温” 上涨接近尾声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10-09 08:04:00

■ 分析

调控频出部分灰色地带仍难监管

伴随着多地政府的调控,此前风靡于楼市的“首付贷”、“尾款贷”等金融产品也成为监管层重点的整治目标。在全国多地城市的调控政策出台之后,国庆期间,新京报记者走访国内多地的房地产市场发现,类似“开发商垫付资金”、“借名买房”等现象仍然存在。

专家认为,本轮房地产上涨已经接近尾声,后期要警惕楼市去杠杆风险。对于“开发商垫付资金”、“借名买房”、“假离婚购房”等现象,分析人士认为,目前这些现象属于灰色地带,尚难给出明确的界定及监管。

多地购房仍存“灰色地带”

随着房价不断飙升,各地楼市交易火爆,甚至出现了“假离婚购房”等乱象。“各种乱象频出的原因在于,房地产具有财富效应,不少人出于恐慌心理,想尽办法购房、炒房。”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直言,房价过高、涨幅太快导致楼市乱象频出:“如果房价、涨幅等合理,相信没有人去破解相关政策。”

新京报记者在探访过程中也发现,郑州市、固始县等地楼市存在“借名买房”、“房企垫付首付金”等情况。

10月2日,准备在郑州置业,但没有郑州户籍的李先生决定借朋友徐先生的名字购房。这位徐先生为当地人,且名下没有住房。对此,双方签署协议中明确,“以甲方的名义购房,房屋由乙方出资购买,房屋所有权归乙方,与甲方无关。”

10月5日,在河南固始县的国庆房展会上,一位置业顾问王新(化名)介绍,2016年上半年的时候,客户购买小面积的住房时,可以获得一年内的首付免息贷款。“比如首付十万,你可以先交两万,这八万可以过年再还,一分钱利息不收”。

而当新京报记者询问目前是否能够享受类似首付方面的贷款时,王新表示,“现在资金不是很充足的话,可以申请缓几个月。”

“对购房人来说,‘借名买房’有风险,如果对方有债权等记录,可能会影响到资产安全,但是从监管角度来说,该行为属于灰色地带,不算违法、没法惩处,也无法监管。”张大伟直言。

对于“开发商垫付首付”的情况,张大伟表示,该现象同样属于灰色地带。“大部分人购买的房子是期房,银行对于期房放款抵押的要求是必须在楼房建成封顶之后,但购房者在网签时就需要交纳首付。”张大伟解释,此种情况下存在时间差,“这个钱在购房者缴纳首付款后到银行放款之前,一直都‘睡’在开发商账户上,所以只要购房者在期房建成封顶,银行放出抵押贷款前交齐首付款,就不叫违规。”

对于“众筹买房”等情况,张大伟解释,两年前,楼市成交不活跃,有些城市曾出现过该类情况,但后被叫停。“这一现象涉嫌非法集资、不定向融资,性质类似于博彩。”张大伟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近日出台的新规也直接遏制“假离婚买房”乱象。据新政,此次限购政策中特别追加“本市户籍成年单身人士(含离异)在本市限购1套住房”,以堵住此前的限购漏洞。

专家认为本轮上涨接近尾声

随着楼市的火爆,9月30日以来,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发布调控措施,提高购房资格门槛,加强限购,并对购房中出现的金融杠杆行为进行监管,试图给火爆的楼市降温。

除了调高二套房首付款外,多地政府部门还加强了对购房者资金来源的监管,限制借钱买楼的情况。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2014-2016年这一轮房价上涨主要受益于政策牛(放松限购限贷减税)、水牛(货币超发低利率)、杠杆牛(放松限贷降低首付比),现在这三头牛都走了:政策收紧、货币中性、降低杠杆。过去平均而言,一轮房价小周期上涨18个月,这一轮需求释放周期也基本接近尾声。“房地产小周期趋于结束,房价上涨接近尾声”。

对于未来的房地产政策走向,任泽平认为,房地产政策取向将因城施策,一二线加强调控,三四线继续鼓励去库存。

任泽平认为,未来房市区域化分将越来越明显,一二线人口迁入但土地供给慢,房市将日趋货币金融化。

对于当前各地监管的首付贷问题,任泽平也提醒,部分地区的首付贷类似于去年股市的场外配置,其对房价波动承受能力低,要密切留意去杠杆风险。

来源: 新京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国庆黄金周北京楼市成交“降温” 上涨接近尾声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10-09 08:04:00
昨晚,据江西媒体报道,南昌楼市调控政策出台,这已是9月30日以来,第21个公布楼市调控政策的城市。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