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区“群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3-08-30 10:20:00

尽管新区房管部门投入了大量精力和人力,但整治效果并不理想。开展一次集中整治房管部门需要组织城管、公安、消防、街道、社区和物业等多个部门四五十名工作人员,现场整治时又存在不能强行破门而人的执法程序限制,因此整治主要是一种震慑作用,能实际打击到的违法行为只占少数。连续多次整治未能有效制止群租现象蔓延,很多业主都存在观望心态,“职业二房东”更是总结出一套应对策略,华夏太阳城等整治过的小区反弹现象也十分严重。

五、减少违法群租的思考

群租问题“久治不愈”,且有愈发严重之势,若不采取有效措施,煤气中毒致人死亡等恶性事件将难以避免。政府部门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制度和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减少群租现象的蔓延和重大事故的发生。

第一,明确政策考量因素。保障公民的居住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外来务工人员是当地开展经济生产的重要劳动力支撑,尤其是在用工荒逐渐开始显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无论是从尊重人权的角度还是发展经济的考虑,都应当更加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同时,群租现象是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必将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而逐步消失,因此群租治理是一项中短期工作,政府应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长期投入造成资源浪费。第二,整合闲置房源信息鼓励合租。“职业二房东”的存在是群租现象蔓延的主要推手。房管部门可组织房产中介在社区设点,鼓励业主将用于出租的房屋到社区登记,一方面中介企业可以为外来务工人员协调合租,另一方面也便于用工企业集中为员工解决居住房源。该措施既不损害出租方的利益,也有利于保障承租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业主原来12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房屋租金为1200元/月,平均每个房间400元的价格由指定中介出租给承租人,业主的利益没有减少,还有利于保持房屋的安全整洁,承租人尽管需付出会比群租多出50-100元的月租金,但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新区目前有拆迁安置房10万套左右,按拆迁时每家两套计算,除一套自住,保守估计也有3万—4万套用于出租。如果每套出租给2-3人居住,可解决6万-10万人的居住问题。算上闲置商品房,基本可以满足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因此,由政府协调整合出租房源,去除“职业二房东”这个环节,是当前解决群租问题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方法。

第三,逐步放宽公租房申请条件。公租房区别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显著特点是将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员纳入到了保障范围。对于本科以上学历的新就业人员,无锡市政府已经发放了住房补贴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覆盖面更广的外来务工人员,政府也应该拿出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充分利用并拓展公租房资源,逐步降低条件设置,有效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环境。

第四,鼓励社会资金建设职工公寓。工业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形成了庞大的住房市场需求,无锡中核凯利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2007年进入新区,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在无锡新区建设凯利公社大型生活区项目,总建筑面积16.1万平方米,共拥有标准公寓2800余间,最多可提供2万名员工居住,为绿点科技等大型企业的员工提供了专业服务。由于这类投资回报周期长,不可控风险也较多,因此政府在引进该类投资时一方面要进行更加全面的风险评估,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更多的政策倾斜,并在项目运营后的治安、卫生、公交等方面给予服务支持。

第五,保持现场整治的高压态势。在提供充足合租房源的基础上,房管部门可通过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密集开展现场整治,以高压态势斩断“职业二房东”的利益链,切实消除部分业主观望的态度,并争取将违法群租行为纳入即将建设的信用信息平台,从而让租赁双方都自觉抵制群租行为,为群租问题的逐步解决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无锡市房屋产权监理处)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无锡新区“群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3-08-30 10:20:00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群租及合租概念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明,无锡新区房管局在执行过程中判断是否属于群租,主要参考住建部《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第8条之规定:“出租住房的,应当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地下储藏室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即承租者是否改变房屋结构,常见的形式是将客厅分隔为若干房间用于出租”。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