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对房价只能“假打”的社会学解释

来源:中国网·地产中国综合 2017-04-07 08:16:00

(原标题:地方政府对房价只能“假打”的社会学解释)

同班同学,甲十年前贷款买了房,如今资产超500万(当然是北上深,广还达不到);乙没买,把钱存银行,存款50万。有人评论道,你看,买不买房,划分出中产与屌丝两个阶层。

同样,马云、马化腾、陈天桥当年都是凭50万起家的,如今成为万人瞩目的人物,于是有人(包括我)就以此鼓励年轻人创业。可如今,创业十年抵不上北上深一套房。

还有,那些卖房移民的,也是悔青了肠子,在海外无事可做、坐吃山空,而那套房子当初不卖如今也翻了好几番了吧。悔不该当初听了易宪容,没听任志强。

高房价经济学解释不了,只有用社会学来解释了。

我家隔壁的小夫妻正考虑通州买房,一到周末就跑通州看房。因为市区早已买不起。即便通州一套七八十平米的房子也得四五百万。首付200万,主要由男方出资。男方来自一个江西小城,在京城IT企业打拼,女方则在某个事业单位。200万,这笔钱在老家可以购置豪宅了。男方父母却为了小两口的理想,省吃俭用,拼命攒这笔钱,他们原来规划好的小城幸福生活不得不打折扣了。买房后月供也不够,因为小两口还要结婚,还要过生活,所以还得由双方父母接济还清这剩下的二三百万。这就是典型的京漂族买房故事。

以上故事揭示了一个社会学现实:即在当下北上广深或中心城市,是三个家庭合力买一套房!其实,三个家庭支撑一套房的例子,在其他中国城市也不鲜见。

“三个家庭支撑一套房”,现在明白了吧,地方债、高房价,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来负担来消化解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模式高投入、高增长的基础,家庭模式支撑经济发展。只是,一但经济下行,这种高投入、高增长的模式会遭遇挫折,高房价-高投入-高增长会导致财政困难甚至危机。所以地方政府对房价只有“假打”。

北大清华毕业买不起学区房,那还买学区房做啥?《高房价正在透支一代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这个帖子特别火,高房价毁灭了一代年轻人的理想了吗?高房价会不会摧毁整个社会劳动价值观?中华民族还是勤劳节俭的民族吗?

现在看这些担忧正在一步步坐实。雄安新区一面世,大拨炒房团杀向河北腹地。新段子是: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无数人失眠,想着如何去大干一场;2017年雄安特区成立,无数人又失眠了,想着怎么去炒一套房。

当然,对于高房价的意见是分化的,这恰如这个社会在阶层上的分化。央行调查:52.2%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42.9%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可以接受”,4.9%的居民认为房价“令人满意”……你是那42.9%吗?

中国房价高企为什么还买?房价为什么违反了经济周期率?这个颠覆许多经济学规律的现象只能由社会学来解释!

那么,现在“三个家庭支撑一套房”的回报是什么?买房保值、买房养老,但这一条存疑。就像常说的“今后90后一家有6套房”,怎么保值、怎么养老?多少家长通常不解年轻一代奋斗的决心。我估算北上广深和八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年轻打拼族有六七千万,这是中国经济宝贵的六七千万条“鲶鱼”,将极大激活一个城市也是国民经济的活力。在此过程中他们个人获得人生成功、实现人生理想。这才是三个家庭购房最大的回报!

回到开头,甲十年前贷款买了房,资产超500万,好像是屌丝逆袭,可他享受的是什么生活质量?还贷款的紧日子。乙没买,可他游遍了名山大川,着实地中产了一把。买不买房划分不出中国的社会阶层。是的,在中国,许多人只有中产之名,无中产之实。

除非,甲卖了房把贷款一还去个三四线城市,在那里全款买个豪宅过起小日子。多少年后,想起当年明智之举,哑然失笑。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地方政府对房价只能“假打”的社会学解释
来源:中国网·地产中国综合2017-04-07 08:16:00
同班同学,甲十年前贷款买了房,如今资产超500万(当然是北上深,广还达不到);乙没买,把钱存银行,存款50万。有人评论道,你看,买不买房,划分出中产与屌丝两个阶层。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