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大!重庆科学城建设获五大方面支撑

来源:上游新闻 2019-11-04 10:23:03

重庆科学城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今年1月,在重庆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凌健等提出了《关于提速打造西部谷地经济增长极的建议》(第0802号)。

近日,重庆市发改委公布了关于该建议的复函。复函表示,目前已初步形成科学城规划概念方案,从五个方面支撑重庆科学城建设。

五个方面

复函提出从创新载体、创新园区、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生态等五个方面支撑重庆科学城建设。

具体来看,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采取多项目组成团队、多团队组成平台、多平台组成联合体,谋划布局大科学装置、探索建设重庆实验室、大力建设技术创新基地等,打造立体研究空间,形成高效协同、对接融通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升级打造引领型创新园区,将遵循创新区域高度聚集规律,引导高端创新要素向创新园区集聚,推动高新区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引导各类园区创新发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批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西永综保区)纳入全市首批智慧园区建设试点,打造“西部谷地”经济增长极。

培育引进优质创新主体方面,将根据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创新链上的不同功能定位,围绕做大增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挥发展环境,集聚优质创新主体,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主体“金三角”各展所长、协同创新,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地,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包容的心态和开放式理念,制定激励政策,强化公共服务,以创新实践发现创新人才、创新活动培育创新人才、创新事业凝聚创新人才,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营造西部一流的创新生态上,成立市领导牵头的重庆科学城建设协调机构,统筹布局创新资源。同时,通过加大创新投入、深化激励政策等手段,建立多要素、多层面联动创新的生态系统。

复函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科技部、教育部与市政府的部市工作会商,争取国家在渝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发中心等;同时,引进建设院士实验室、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探索建设“重庆实验室”,建立一批前沿交叉研究中心,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

展示窗口

复函还就支持西部谷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进行了回复,提出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高品质规划建设西部谷地,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居住、商业、交通等生活服务设施,实现产业、城市、景观协调共融。

其中,富力组团周边1.5平方公里街区位于大学城中部核心位置,目前部分居住、商务功能建成,大部分区域仍未开发建设,周边公园、广场较多,大学环绕,确有条件结合科学城的发展要求,将该区域打造成科学城的展示窗口和城市名片。

相关市级部门拟将富力组团周边1.5平方公里街区,以及陈家桥街道南侧、重庆大学北侧和东侧部分区域,共计约4.42平方公里范围,统筹规划为创新人才培养区的科创综合服务中心,聚焦科学创新服务功能,打造科学城综合服务轴,布局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服务、对外交流展示、文化交往等创新服务功能,成为科学城重要的窗口展示轴。

还将完善生态绿化景观设施。科学城规划中将依托梁滩河、寨山坪、缙云山、中梁山等山水生态资源,强化山水生态系统和公共空间打造,建设大尺度生态绿化景观设施,构建“一廊两带、山湖共生”的生态体系。

轨道规划

交通方面,市发改委将支持西部谷地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市发改委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委,提前开展轨道交通7号线、15号线、17号线、27号线等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提前稳定技术方案。

其中,7号线、17号线将采用跨座式单轨制式,以充分发挥跨座式单轨噪音低、环境兼容性好、造价低的优势,打造成为西部槽谷的城市亮点。

目前,已将轨道交通7号线、15号线、17号线、27号线纳入了《重庆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并经市政府审定,正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待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后尽快开工建设。

此外,支持利用成渝中线高铁、兰渝高铁规划建设契机,在西部槽谷新增高铁站点,并以高铁站点为依托,规划建设集地铁、公交、轻轨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客运枢纽。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翔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信息量大!重庆科学城建设获五大方面支撑
来源:上游新闻2019-11-04 10:23:03
重庆科学城建设一直备受关注。今年1月,在重庆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凌健等提出了《关于提速打造西部谷地经济增长极的建议》(第0802号)。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