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绿地绿色产业的狂奔密码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7-06-16 10:03:00

【中国网·地产中国·原创报道】十多年前,提起绿色建筑,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蒙圈不知所云,而十多年后的今天,绿色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势如破竹!

如今,绿色建筑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建筑名词。在空气、环境污染指数不断跌破人们的心理防线时,绿色建筑逐渐成为人们购房选择的配准配置。此外,政府的力推、市场的巨变、节能意识的提升、居住环境的升级改造等等都让绿色建筑大行其道。不过,这其中重要的推手当属房企。从最初的绿地、当代,到中期的朗诗、金茂,再到后期的葛洲坝远洋,各领风骚。

今天要说到的一家企业,规模很大,从事绿色建筑很早,却很是低调,不过其扎实的绿色技术、深厚的绿建功底、超前的绿色理念,为同行和业内侧目。

14年沉淀,绿地构建绿色建筑版图

都说伟大是熬出来的,这句话用在这家企业身上最合适不过。

早在2003年,那个房地产遍地都是黄金的年代,开发商们的目光大多聚焦在不停的拿地、开发、卖房上,毕竟动辄几十亿、上百亩的一线土储背后是巨额的利润诱惑,怎能不血拼?这时的绿色建筑,鲜有人问津。

然而,彼时的绿地便已锁定了这个新生的事物,绿地的绿色建筑版图也由此展开。

绿地集团绿色产业化中心总监陆璐介绍,自2003年起,绿地开始做了一些单项的绿色技术提升,如节水,室内保温,外保温等技术方面研究;2005年,着手进行集成性的节水研发和应用;2008年,绿地全面提出“产品全类型、行业大满贯”的绿色建筑发展目标。至2016年,绿地实现了80%以上的项目均采用绿色星级的认证。目前,绿地绿色建筑产品已类型涵盖住宅、办公、商业综合体、酒店、幼儿园、超高层等。

按照市场规律,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总会伴随一定程度的阻力。绿色建筑在行业推广和实施中,始终因成本太高,不少房企望而却步。一般来说,一个三星级认证标准的绿色建筑,每平方米投入成本约200元-300元,而一星认证标准的绿色建筑门槛,每平方米仅在50元-100元之间。

高成本的背后引发的是销售压力的增加以及周转率担忧,面对这个行业通病,陆璐表示,随着绿地在技术手段的不断研发,以及产业的不断成熟,成本也会相应的压缩。同时,加大传播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如采取绿色技术材料展示、绿色技术体验展示等,加大市场的认可度。

在项目周转问题上,陆璐指出,早期因为项目本身报批或报件,以及团队经验较少增加很多工作量,确实会遇到周转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绿地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内部评审体系,包括每到一个节点上报审核材料,基本上都会进行时间预留,所以项目周转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创新绿色理念 绿地推出绿色节能小镇

截至目前,绿地集团的绿色项目数量大约320个,其中具有三星评级的项目达18个 。同时,基本涵盖了全行业绿色认证标准,并在多个区域内获得领先地位,如国内第一个拿到德国的认证,上海区域内第一个取得英国绿色认证,中国大陆内第一个取得香港绿色认证等。

然而,究竟什么样的绿色建筑才算好的?在陆璐看来,“绿色建筑本身不仅仅具有节能和环保的属性,更重要的是在于强化人的居住需求体验。比如最近有一个新的绿色建筑标准就是美国的健康建筑,它包括空气到水到精神到运动到舒适等七大体系标准,绿地也随之不断做产品的演化,和机构结合研发相应的产品。未来十年将是健康建筑的时代。”

此外,除了将绿色建筑应用于地产领域之外,绿地秉承让社会更美好的社会愿景,将绿色技术和理念植入到不同的社会领域,如加大幼儿园的空气改善技术,培养幼儿节约环保的理念;给学生提供绿色体验中心,增加环保意识等。

基于对绿色建筑长期坚守的理念,绿地也获得了业主的认可。2016年,绿地实现房地产主业合同销售金额 2550 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 2474 亿元;利润总额 144 亿元,同比增长 37%。

如今,在行业面临大调整的时代周期,绿地对于绿色建筑也调整了新的发展方向。陆璐表示,结合集团特色小镇的战略,今年绿地加强了在特色小镇上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三个概念,分别为循环小镇、节能小镇、海绵小镇,未来,将把节能、循环、环保的理念与特色小镇的整体规划链形成结合。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解开绿地绿色产业的狂奔密码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7-06-16 10:03:00
如今,在行业面临大调整的时代周期,绿地对于绿色建筑也调整了新的发展方向。陆璐表示,结合集团特色小镇的战略,今年绿地加强了在特色小镇上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