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地重要推手:供地减少叠加货币溢出效应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9-12 08:19:00

另外,Wind土地交易数据显示,上海供应土地占地面积已经连续28个月负增长,2016年1-5月同比减少逾40%。

不仅一线城市,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火爆的二线城市也存在土地供应减少的现象。以南京为例,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前八个月该市经营性用地成交面积为178.20万平方米,不到去年全年的一半;成交金额为770.1亿元,接近去年全年金额772.2亿元。

前八月,南京主城区供地254.76公顷,仅占全年供地计划的39.2%,接下来的四个月里将有充足的土地供应,这或许将让南京土地市场有所降温。

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本轮中国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超预期上涨的关键原因,是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新房开工面积连续下滑的情况下,总体供应出了问题。

他指出,2014年以来,对房地产的预期看淡,导致开发商的土地储备和开工面积都大幅度下滑,在房地产政策回暖之后,出现了一二线城市需求旺盛,库存告急,这激化了上涨预期。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供应并没有跟上。

地价对房价具有很强的传导效应,“面粉贵过面包”推动了房价上涨。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指出,高价地的集中出现,改变了居民对房价的预期, 预期会影响消费行为,刺激改善、投资、投机需求,从而推高房价。

高价地金融化

在土地供应被政府垄断之下,对于房企来说,高溢价拿地,钱从哪来?从上半年房企的财报来看,今年房企们普遍“不差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首七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9881亿元,同比增长15.3%。从总量上看,货币政策的宽松和销售回暖,令房企资金面宽裕。

中指院数据显示,其研究的30家代表房企2016年上半年销售额增长率均值达67.4%,销售回款极大补充了房企的现金流。

上半年信贷政策宽松则是更大的推手,不仅让房企(间接)得到更多个人按揭贷款,也让房企抓住政策窗口,大规模发债。

中指院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26日,房企公司债融资规模达6534.6亿元,平均利率为5.16%,公司债总额为2015年全年金额的151%。

阳光城、首创、融创这三家房企今年前八个月拿下了大量高溢价地,这与其城市战略有关。中指院数据显示,三家企业100%以上的高溢价地块金额占比分别为72.9%、89.3%、60.4%,主要分布在企业新拓区域,包括上海、东莞、成都、杭州、福州等城市。

今年首8个月,这三家房企的发债规模分别为73亿元、100亿元、149亿元,其中融创和首创今年首8个月的发债金额已经远超过其2015年全年的发债规模。

在销售回款和发债等资金补充现金流外,通过与“有钱”的合作方绑定,房企也获得了更多项目。

在今年中期业绩会上,“高价地常客”龙光地产管理层就表示,在深圳单家拿地压力非常大,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龙光和平安是非常好的战略合作伙伴,不仅是拿地合作,还有开发贷、按揭贷,合作是整体性的,互相支持,互惠互利。

今年6月,龙光以140亿元拿下当时的全国总价最高地块,而当时其市值不过约127亿,浙商银行、平安大华等合作方为龙光提供了资金支持。

中指院研究指出,龙光、中南等房企在发债之外凭借在本地深耕的品牌影响力、开发实力和精准投资布局,大量引入房企、资金等合作方解决拿地资金压力;而像招商蛇口、首开金茂这样具有国企背景的房企,资金优势及组建联合体等形式能够分散其拿高价地的资金压力,正荣、时代则主要寻求基金、信托合作等前期融资方式。

也有房企在拿地时“孤军奋战”,拿下高价地后引入合作伙伴以减轻资金链压力。例如,在信达拍得上海新江湾城地块之后,泰禾集团参与该地块合作开发。

但在金融机构和相关监管层纷纷收紧融资链条的情况下,房企今后前期融资面临缩减。中指院研究认为,部分高杠杆、投资支出大、现金流紧张的中小房企需谨慎并重点防范,一旦房价进入调整期或将面临资金周转风险。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高价地重要推手:供地减少叠加货币溢出效应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9-12 08:19:00
今年以来频繁出现的高溢价土地已经开始引起各方重视并进行预警。究其原因,热点城市土地供应与需求难以形成平衡,且去年下半年以来逐步放开的信贷与货币政策为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更添一份助力。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