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59.9%受访者建议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8-30 14:48:00

48.9%受访者认为配套设施不好是保障房空置原因

调查中,48.9%的受访者认为配套设施不好,居民不愿住或不能住是保障性住房被空置的原因,43.5%的受访者认为与现行安居房政策不符,无法配置,38.7%的受访者觉得是质量有问题无法交付使用,38.2%的受访者认为相关地方执政出发点存在偏差,37.2%的受访者指出供需不匹配,35.6%的受访者认为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空置,32.5%的受访者认为是规划不走心不科学,29.6%的受访者归因于落实无计划没章法,25.3%的受访者认为考核机制不完善。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认为,一些保障房的空置是成片的,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房屋空置。“形成这么大体量的特殊类型的保障房空置,主要是因为政府在规划保障性住房小区、片区的时候匆忙上马,简单来讲就是房屋建设太快,基础设施滞后。一些项目申报、手续审批、道路交通协调等方面比较滞后、存在缺漏,影响验收,导致房屋盖好之后无法交付”。

胡小武表示,我们国家任何小区的建成、交付使用都必须达到验收标准,道路、水电气这些技术条件必须合格。一些地区房子都盖好很多年但一直没有交付使用,造成典型的空置。

“早期的保障房都规划设计在城市的边缘地区,乃至郊区,这对人们的入住、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利,配套设施也不全,使得交付了的保障房小区也有很多居民望而却步不敢去住。” 胡小武说,除此之外,一些保障房小区里有很大数量的拆迁安置房,有些地区按照补偿原则可以分给一些家庭好几套房子。“比如一个拆迁安置小区平均一家两套房,但是住户住一套就够了,在一些三四线的城市又没有什么租赁的空间和机会,基本上住一套空一套,这些情况都存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大体量的保障房空置”。

对于改进保障性住房,59.9%的受访者建议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51.2%的受访者建议降低廉租房租金标准,49.9%的受访者认为应细化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的标准,43.3%的受访者建议提高房源的质量,42.9%的受访者建议提高住房租赁补贴,38.4%的受访者指出要提高决策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38.2%的受访者建议在选址、配套、分配等方面科学决策,29.2%的受访者认为需要精细化管理,明确监管负责的问责机制。

李文钊认为,要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监督机制。一方面住建部门每年要对保障房进行监督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向社会公开信息,政府计划建成多少保障性住房、什么时候建好、能分配给谁,每年向社会公开,由社会监督,完成不了就会形成压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促进问题的解决。

胡小武说,一边楼盖好了因为不具备交付条件迟迟搬不进去,一边有的人没地方住,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针对这些情况应抓紧办好各种相应的建设手续,加快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让那些已经盖好的保障房小区能早日达到交付条件,让有需求的保障房受益群体尽早地搬迁入住。“比如说已经建在边缘地区的保障房,未来城市规划时,可以优先规划地铁线路,提供补偿措施,或者提高主干道的交通便捷性等”。

“完全可以在非边缘地带规划保障房小区,有些小区建那么远,都到乡下去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完全不可取。”胡小武说,对于未来或者下一步将要建设的保障房小区,建议不要建在边缘地带,保障房小区也应该建在较便利的城市地带,拥有好的、齐全的配套设施,让保障房小区也能够享受到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的利好,现在很多地方明确表态,要把保障房小区建在有地铁交通线的地方,“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

胡小武认为,通过提高保障房小区的品质,将其规划在市区地带,有利于城市的繁荣,“保障房小区的居民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调查:59.9%受访者建议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8-30 14:48:00
近日,国家审计署公告了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至2015年底,有19万套保障性住房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不能及时交付使用。有媒体总结,多地审计结果暴露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三大问题:十几万套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数以百亿元建设资金被闲置,数以万计的人员骗取保障房资格。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