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营改增:是否减税关键看进项税抵扣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3-21 09:00:00

建筑业营改增将推高工程造价

建筑业是房地产业最主要的上游供应商,一旦建筑业全面推广营改增,势必会对房地产的工程造价带来直接影响。

目前,对建筑业利润影响较大的税种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为总营业额的3%和2%,加上城建和教育附加等,建筑业的实际税率为5.39%左右。推行营改增之后的税率为11%。

考虑到建筑业业务构成的特殊性,其想要获得足够的抵扣,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房地产建筑成本。

一是原材料方面,大宗材料如钢材、水泥、混凝土的供货商比较容易提供增值税票,但砖瓦、白灰、砂石、土方及零星材料基本上由个体户、杂货店、小规模纳税人供应,这些小型地方材料供应商能否提供增值税票,以及提供的票据如果不是增值税票,将影响建筑商能否抵扣。

二是人工费用,大概占据工程总造价的20%~30%,未来还有继续走高的趋势。目前,建筑行业离规范管理的目标还有距离,大量工程队依然采取挂靠有资质的建筑公司的经营模式,建筑公司只负责招投标工作以及收取固定管理费,并不对旗下挂靠的工程队的工人进行有效监管。如果要对旗下所有农民工规范管理统一纳税,建筑企业所承担的税率也将上涨。

四川一家一级资质建筑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旦建筑业的税收开始核定征收,建筑企业必定会将增加的税点打到甲方(开发商)身上。”

目前建筑行业在项目招标时一般会将应缴税率作为成本写入承包合同,由工程发包方承担。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建筑商从供应商处购买一张10元的凳子,如果需要对方提供发票就是13元。同理,目前建筑工人中大工的工资一般在240~300元/天/人,如果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人工成本也将水涨船高。作为建筑商,势必将新增成本转移到甲方,间接增加工程建筑成本。

“如果解决了建筑安装上面的问题,能够拿到足够的进项,那么税负有可能会低于五个点,也就是相应减负了。”上述税务部门相关人士称,相反,假如拿不到足够多的抵扣进项,则意味着建筑业未来承担的税率会在6%~11%,高于现有税率。

促进流动降低库存

虽然细则尚未出台,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营改增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最直接的利好在于促进流动降低库存。

对于营改增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高立群认为会利好商业地产。他的判断是基于新增不动产投资被纳入抵扣,这将鼓励企业投资、购入并持有商业地产,对从事商业地产的房地产企业来说,也便于它把税负传递给下家,因此房地产营改增利好商业地产。

上述税务部门的人士也提及,房地产建筑安装可以开增值税发票,将增加企业行业购置物业修建厂房的积极性,因为可以取得进项发票进行抵扣。

值得提及的是,在二手房交易环节,营改增的改革会给市场带来一些变化。营改增以后,买卖二手房无需再考虑是否满两年,因为都是按照增值部分来缴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商品房的流通性。

广东佛山一位从事二手房交易的人士称,主要是可以刺激手中物业增值幅度较高的业主尽早出货,因为按照增值税征收后,升值较多的物业应交税款可能会比现在大幅提升。

不过,大多数业内人士依然不认为营改增会对一二手楼市价格造成显著冲击。

克而瑞执行总裁丁祖昱表示,税改后按照11%的税率计算,直接抵扣不足可能会使得房地产应缴税率比原来略高,但由于总理承诺了只低不高,如果未来应税比率更高,那么是否有其他的虚拟抵扣来使得实际征收比照现有税率,所以实际的影响不会太显著。

至于税改对房价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丁祖昱表示,不是成本决定房价,而是市场决定房价。“今年以来部分三四线城市供大于求的状况明显,压力巨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项目都是贴着成本在卖,有的甚至是亏本甩卖。所以如果现在税负成本能够大大降低的话,房价的下行空间也会更大。但我们只能说,税负成本的明显下降会对房价有一定影响,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房地产营改增:是否减税关键看进项税抵扣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3-21 09:00:00
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执行了20多年的营业税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