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压倒中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房地产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2-01 07:51:00

要让房地产投资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要土地供应先行。去年土地30%的负增长需要补充回来。政府的保障性住房也要补上,“十二五”期间有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但是“十三五”期间就没有了,现在住建部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要减少经济适用性住房、保障性住房的政策。一方面是开发商的投资,一方面是政府投资,这两方面投资都下降的话,房地产市场本身增速就上不去。我觉得要解决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问题,所有矛盾就集中在房地产行业,现在看来只有房地产能救中国。

现在大概有12个地方政府出台了减免契约税的政策,重庆出台了减少预征税减收、减少各种税费比例的政策,来救活生产方、开发商,以便让开发商有更多现金流解决库存问题。

但我觉得还不够,应该购房减免个税,包括用个税冲抵个贷利息。现在个税收入大概7000亿左右,减免10%就是700亿,即使把2000万人的购房行为打对折,也有1000万人购房,完全可以把现有房产库存解决掉。这1000万套新增住房产生的税收大概是15000亿左右,包括土地增值税、交易税等。现在每年新增1000万套左右住房,税费大概接近4万亿,所以再增加1000万套新增住房,最少也要再增加1万多亿税收,这是一个最好的长期办法。而在取消所有过时政策后,大家一定愿意购买第三套房子,国家不用担心不想买房的问题。对于买房者来说,还房贷的利息就是节省个税。

银行现在有两种还贷方式,一种是只还息不还本,另一种是还本还息。而只还息不还本的方式就把买房子的行为变成了租房子,除了缴纳20%首付以外,利息可以抵掉个税,而过去是交完个税再还利息。当然房子首付可能是借来的,但无论如何,利息抵税一定会带动每年至少1000万套以上的新购房需求。

公众到底有购房的需求吗?

我认为有,如果没有需求,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和替换问题就不会出现了。我们调查过12个城市发现,很多人在拆迁过程中分到了几套房子,自住其中一套,其余的则进行二手房交易。实际上如果这部分供应取消了,并将其转换成商品房,那么对房屋的消费需求是存在的。现在看来,取消第三套住房的限制性条件、取消一、二套房的差别利率、或取消其他限制性条件,都对房地产行业的需求增加有利。

而现在,因为央行不解决一、二套住房差别利率和第三套住房贷款问题,地方政府的政策是打折扣的。为什么第二套住房的首付还要高达25%-30%?为什么不允许购买第三套房贷款呢?当个人杠杆增加的时候,开发商可以消化库存,房地产行业的总杠杆会下降。现在的个人存款率是足够的,而企业的存款率可能会出现问题,但是如果企业能够消化库存,把资金盘活,进行投资,杠杆率就会下降,投资增长由负变正。

此外,按人均计算住房需求是错误的。如果按照户数计算,全国平均是从3.7人/户降低到3.02人/户,实际上在北京、上海都是2.5或2.6人/户。这个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户籍是按照户口本来统计的,但很可能出现和朋友合租房子的情况,实际上应该计算成一室多户。而如果按单个人口比例计算,四大城市的这个增长比率将达到30%以上。五普和六普之间单代人增长是11%,按照这个增长率,人口普查的统计中城市人口应该要达到3.6亿-3.8亿户,但实际上只有2.68亿户。

所以,每户人都至少拥有一套房子是一种错觉。如果要将单人户计算进去,只需要采取减税措施,租金可以抵免个税,就能解决现有市场问题,还可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

来源:财经网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任志强:压倒中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房地产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2-01 07:51:00
习主席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的改革”。很多报道忽略了前半句,实际上习主席的意思是,要先扩大国内消费,如果没有扩大消费,只讲供给,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扭曲的。在去年11月11日的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主席提出“房地产必须稳定发展,继续去库存,提高房企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