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余额连降强平风险再现 宝能系面临爆仓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1-15 08:52:00

(原标题:两融余额连降 强平风险再现)

尽管沪指14日重回3000点上方,但此前的“开门黑”已令A股市场绷紧了神经,警惕地注视着不断逼近的杠杆风险。

券商两融是这场杠杆风险的主角。自1月8日以来,券商两融规模连续9天下降,平仓风险再起。

剧烈的市场动荡中,面临风险的不仅是杠杆资金,即便没有加杠杆,去年高位时成立的私募基金也被迫主动斩仓,从而降低清盘风险。作为资金的提供方之一,银行更为此捏了把汗。

这也让高杠杆举牌万科的宝能系陷入了尴尬。随着万科A股复牌临近,如果按照万科H股复牌后的25%跌幅,宝能系除了将损失百亿元级浮盈外,还将面临爆仓的巨大风险。

两融杠杆风险再起

让多数融资客想不到的是,在2016年开局之际,伴随市场大跌,融资融券余额节节败退,再次跌近万亿大关,由此引发的杠杆风险也让市场坐立不安。

数据显示,自1月8日两融余额跌破1.1万亿元之后,沪深两市两融余额继续下降,截至1月13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报10239.75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再次回落187.63亿元,已经连降9日。其中,沪市融资余额报6004.45亿元,回落100.42亿元;深市融资余额报4235.30亿元,回落87.21亿元。

中信证券分析称,两融资金环境趋紧张,短线不容乐观。近期融资买入占比显著下降,融资买入额占标的券交易额比例下降到15.5%(前期高点为22.56%),融资买入额占全部A股交易额的比例下降到7.9%(前期高点为12.3%)。

在市场历经动荡之际,不少融资盘的确已触及平仓警戒线。有券商两融业务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按照1∶1的杠杆比例,公司设置的警戒线是150%,平仓线是130%,近期市场下跌较快,触及警戒线和平仓线的客户正在增加。不过很多客户在经历上一轮股市巨震后,在市场大跌的情况下会选择主动减仓,强平比例不大,更多是主动卖出。

“这几天大跌,两融平仓的情况不会比去年7月时轻松。很多两融客户在去年9、10月份反弹时,把仓位又加上去了。启用熔断机制的那几天,我们是非常恐慌的,当时要面临的情况更复杂。但就算现在叫停了熔断,这些客户的风险依然很大。”有券商营业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

该营业部人士还表示,对客户而言今年两融很难操作,“都说今年是‘猴市’,这对做两融的人是最不利的走势,他们扛不起大幅波动。”

另一大型券商上海营业部人士则称,其营业部目前还没有被强平的客户,但触及警戒线的客户较此前增加很快,平仓风险较大的客户目前维持担保比例多在130%~150%之间,“整体上来说,没有去年6、7月时两融客户被强平时那么恐怖。”

私募被迫斩仓

除了两融,面对市场的剧烈波动,通过银行、资管公司等渠道发行的私募基金,即便没有使用杠杆,为了避免触及清盘线,也被迫大量斩仓。

“我们有几个产品,是在去年最高位时发的,1月11日那天,净值跌到距离清盘线不到一毛钱,没办法,只好大量斩仓,否则就只有清盘了。”深圳某成立已有10年的私募基金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这些产品成立于2015年6月初,由于是通过银行代销的,没有加杠杆,经过近期大跌之后,净值也已经逼近清盘线。

深圳另一家私募人士亦称,通过银行渠道发行的私募产品,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银行使用理财产品资金池,直接配售给私募基金,另一种则是通过私人银行销售,未加杠杆的产品,清盘线一般是产品单位净值的0.7。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两融余额连降强平风险再现 宝能系面临爆仓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1-15 08:52:00
尽管沪指14日重回3000点上方,但此前的“开门黑”已令A股市场绷紧了神经,警惕地注视着不断逼近的杠杆风险。券商两融是这场杠杆风险的主角。自1月8日以来,券商两融规模连续9天下降,平仓风险再起。剧烈的市场动荡中,面临风险的不仅是杠杆资金,即便没有加杠杆,去年高位时成立的私募基金也被迫主动斩仓,从而降低清盘风险。作为资金的提供方之一,银行更为此捏了把汗。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