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央行降准:6000亿流动性是否能托起楼市?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5-02-04 20:37:00

北京市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志:降息对于购房者的影响有限

这次降准主要是国家为了应对欧洲央行、美国QE等一系列国际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于国内市场来说,也有来自于经济下行带来的市场压力。

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为市场带来两三千亿元的流动性,肯定会流到房地产市场,对于开发商来说,资金压力会得到缓解。但是对于购房者来说,虽然会有影响,但是有限。对购房者支付能力直接造成影响的是高房价,高房价提高了购房门槛,挤出了购买能力,这个时候直接的利率优惠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更大。降准仅仅是释放了流动性,购房人的实际支付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短期内或拉动楼市成交量  但涨价动力仍不足

此次降准这意味着政府放开了货币市场继续宽松的通道,有助于提振整个经济,是政策托底的表现。在整个经济没有好转的情况下,降准在未来有可能会持续进行。

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有助于改变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短期内拉动成交量提高。对于开发商来说,可以依托政策利好,消化库存,加速销售,这个阶段涨价的动力不足,降价的可能性不会太有。降准利好会在春节后向市场释放,促进3月份市场成交量的回升。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房价将出现新一波上涨的十大理由

从过往历史看,降准与降息是房地产发展的推进剂,只要降准,基本就代表了房价将出现一波上涨,那么本次降准的幅度如此大,房地产将会任性的十大理由是什么?

第一大理由:信贷政策松绑的通道已经开启,楼市将获益最大。已经明显企稳升温的楼市,在再次降准的影响下难免出现再次的暖上加暖现象,虽然12月公布的房价指数显示房价依然在调整,但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的二手房价格已经环比数月上行,这种情况下,降准将放大市场利好,购房者对市场的预期将明显向好。

第二大理由:再也不相信政府调控了。对于购房者来说,目前层出不穷的刺激政策,预期难以避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入市恐慌,入市的积极性会继续提高,房价难以再跌,量价齐涨的可能性非常大。松动的信贷政策使得购房者难以再期待价格下调回归合理。

第三大理由:一二线城市,楼市资金面将明显好转,房价再跌的可能性接近于0,后续银行资金宽裕后,房贷有望继续宽松,部分城市将可能在目前9折主流的基础上回归到85折,对购房者将继续降低压力。

第四大理由:目前不管是中国经济还是全球经济均依然不乐观。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刺激整个经济环境,维持平稳上涨,这对大部分开发商来说是利好消息。目前整体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链依然比较紧张,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极缺钱的开发商来说是很好的消息,意味着从银行贷款的难度降低了,融资的成本降低了。房企最困难的时间已经过去。

第五大理由:一线城市1月土地成交530亿,平均溢价率达28.6%,这也是2014年1月以后的溢价率最高点。房企在一线城市拿地积极性明显比2014年上升;

第六大理由:1月创一年最高纪录,20大标杆房企拿地426亿。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首月,20大标杆房企拿地总额在2014年1月后,再次突破400亿,达到了426亿,这是最近12个月的最高点,房企拿地再次明显升温。

第七大理由:地方政府救市赤膊上阵;

第八大理由:下一次降准降息将很快

第九大理由:一二线城市的供需结构逐渐开始紧张;由于供需关系紧张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从8、9月开始,一线城市被压抑的需求就开始陆续释放。与此同时,政策利好的不断刺激,则使市场预期发生逆转,并进一步促进需求入市。因此,未来楼市成交量将逐渐企稳回升,零星的涨价情况也会继续出现。

第十大理由:提前完成销售业绩的房企可能涨价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解读】央行降准:6000亿流动性是否能托起楼市?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5-02-04 20:37:00
2月4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此将为市场带来6000-7000亿元的流动性,这将对楼市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业内专家做了深入解读。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