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二手房全面止跌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11-19 15:00:00

1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房价数据,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价继9月份首次出现同比下跌后,跌幅加深,高达2.62%;二手房同比跌幅也达到了2.52%。

与此同时,70个大中城市中,有67个城市的新建商品房价同比下滑,创造了2010年公布房价指数来的历史记录。

虽然楼市仍在调整,但楼市已在10月显筑底特征。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介绍,随着各地房贷政策调整,房企为消化库存继续加大推盘力度,部分购房者选择入市,房价环比降幅收窄。

据测算,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综合平均降幅分别比9月份收窄0.3和0.1个百分点。这也是房价环比降幅连续第二个月收窄。

一线城市二手房全面止跌

专家介绍,10月,不同线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具体表现为一线城市价格止跌,二线城市价格降幅收窄,三、四线城市价格降幅仍有加深。

在信贷、公积金新政等叠加影响下,作为楼市风向标的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房价已经率先止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的二手房价有64个下降,其中,北上广深止跌,且北京的二手房价在10月恢复上涨,环比上涨0.3%。

另根数据显示,10月,一线城市二手房交易量环比9月签约上涨超过80%。

然而一线城市楼市在10月出现的“量涨价稳”,还不能看作楼市止跌回升的拐点,以北京为例,二手房成交在10月份量价齐涨后,又在11月开始下探。

根据北京市住建委的网签数据,11月上半月,北京市二手住宅网签量为4662套,环比10月下半月回落31.5%,与上月同期相比回落21.7%。

在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钟伟看来,去库存需要时间,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真正回暖需要等待明年年初。

专家介绍,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已经进入存量房时代,与之相比,三四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仍为市场主导,并且本身需求规模有限,因此新政出台对于不同线城市二手住宅市场成交的拉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鉴于此,他认为,三、四线城市二手住宅价格调(资料、团购、论坛)整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楼市回归新常态

“虽然房价止跌趋势明显,但房价上涨的动力并不具备。”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直言。

万科总裁郁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经济将迈入新常态,房地产也如是。在其看来,今年以来的楼市低迷将会是住宅行业的新常态,限贷等政策并不会导致量价迅速上涨,因为预期变了。

“此前老百姓普遍认为,房价不会跌,把住房作为投资品,然而,在楼市的持续调整下,房地产渐回居住属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表示。

“大概2006年的时候,投资购房比例占住房购买比例大概在60%,现在投资性购房大概占房地产需求的11%-12%,投资性需求渐离楼市。”钟伟如是介绍。

阳光100集团常务副总裁范小冲表示,过去很多地方房价上涨是投资性需求过大引起的,政府虽然强调要稳定住房消费,但不会鼓励投资投机性购房。随着房子属性的转变,未来房价的涨幅不会出现太大变化。

北京万科总经理毛大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民间资本对房地产推动作用巨大,150亿的民间资本在老百姓手里,将近100亿元投资在不动产里。

然而民间资本对不动产的青睐,将随着楼市的深度调整不断改变,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过去民间资产大量买房,是初级投资,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不利影响,未来将从实物性投资向新型证券化投资转变,中长期来看,住宅投资会逐渐下降。

“这也是本轮楼市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秦虹表示,过去房地产市场上涨的年份多,下跌的年份少,纵观世界各国的房地产市场,波动是常态,有涨就有跌。中国房地产在这一波调整中已经进入以波动、分化和创新为主的新常态中。

来源:21世纪经济网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一线城市二手房全面止跌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11-19 15:00:00
1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房价数据,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价继9月份首次出现同比下跌后,跌幅加深,高达2.62%;二手房同比跌幅也达到了2.52%。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