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婚率之变审视楼市调控政策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11-12 09:46:00

尽管导致婚姻异动非楼市调控政策初衷,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不可避免产生了对于个人婚姻的事实上的“绑架”之效。对于公共政策正当性的反思,理应先于对于公民道德选择的审视。公共政策本身所蕴含的某种道德风险,理当被提前预知或适时被纠偏。

“最近离婚的明显少了。”几位常年在婚姻登记部门办证窗口工作的一线人员,如此描述最近三个月感受到的变化。工作人员更直观的感受是,变化背后,应该和8月9日郑州市取消房屋限购政策有关。郑州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相关数据显示,郑州某区离婚人数三个月“三连降”。(11月10日《大河报》)

限购取消,离婚率会降低吗?早在此轮房屋限购政策松绑之初,就不乏媒体发出这样的疑问。尽管尚缺乏足够严密的调查论证,但从此则新闻所反映的现象来看,房屋限购政策对于离婚率的影响当是客观存在的。无独有偶,在此前的媒体报道中,“为了达到规避政策目的的假离婚”已与把婚姻当成达成目标手段的低质量的“桥婚”、争夺财产、第三者插足并列为推高我国离婚率的四大推手。而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离婚率随着某项公共政策的调整而出现波动,无论如何都是极其耐人寻味的。

必须承认,任何公共政策都会对于公民的个人或家庭生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一个好的公共政策,理当是寻求在最小的负面影响也即社会代价的基础上,实现公共福祉的最大提升。对应此标准,房屋限购政策所引发的离婚率波动,是否就是应当承受的最小代价,已然存疑。当然,导致社会的婚姻异动非政策初衷,但这一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不可避免产生了对于个人婚姻的事实上的“绑架”之效。就个人而言,“假离婚”当然不值得提倡。但在楼市调控巨大的利益驱动背后,它依然是公民可以选择的“法无禁止即自由”范畴内的正当行为。因此,面对此种现象,对于公共政策正当性的反思理应先于对于公民道德选择的审视。

从政策制度的初衷来看,房屋限购无疑是为了确保房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政策实施的效果已经表明,其作用极其有限。且其本身所蕴含的某种道德风险,也理当被提前预知或适时被纠偏。这种建立在家庭婚姻基础之上的行政干预手段,实质上已经构成对于家庭和婚姻的“绑架”,在限购背后的巨大关联利益刺激之下,它所引发的离婚反应,不仅容易促使人们背离传统的婚姻观,更是对于包含婚姻在内的社会契约精神的一种摧毁,其潜在“代价”不容小视。

更需看到,功利性的公共政策必定会强化整个社会的功利性倾向。房产限购政策变动所带来的离婚率之变,就是典型一例。从长远看,这种带有临时性突击色彩的行政干预,在无形中降低了公众对于公共政策稳定性的心理预期,不仅催生出一幅慌乱的“与房产政策赛跑”的社会买房图景,更会助长整个社会的功利与紧张气氛。这无疑不是一项好的公共政策应该带来的社会反响。

事实上,公共政策构成对于公民私生活的绑架,以婚姻、户籍等为门槛设置的公共政策都在此列。它既体现不加节制的行政干预的一大弊端,也从侧面反映出公共政策制定上的程序纰漏。如缺乏对于政策影响的全面评估和及时纠偏的缓冲区间设置。而可以随意忽视公共政策所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也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在当下对于道德观念与民生仍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如何,符合人性、捍卫社会的主流价值与道德标准、注重关切民生,理应是任何公共政策所应该秉持的品质与德性。

一项催生荒诞现象的公共政策理当得到反思;一项好的公共政策理应催生正向的社会文化与道德观念。随着房屋限购政策的逐渐松绑,我们可能正在走出房产行政干预的调控时代,但与此对应,蕴藏道德与权利风险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更当早日告别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从离婚率之变审视楼市调控政策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11-12 09:46:00
尽管导致婚姻异动非楼市调控政策初衷,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不可避免产生了对于个人婚姻的事实上的“绑架”之效。对于公共政策正当性的反思,理应先于对于公民道德选择的审视。公共政策本身所蕴含的某种道德风险,理当被提前预知或适时被纠偏。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