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向后转”:央行把决定权交给地方政府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10-21 09:08:00

 地方政府想辙

央行把决定权交给地方商业银行,实质上也是放权给了地方政府,因为公积金也是调控工具之一。

商业银行“救市”不积极,地方政府可以以公积金“相逼”。由于吸收存款越来越难,而公积金是商业银行以低成本吸存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就以此为条件对银行贷款提出要求。例如,深圳某商业银行客户经理透露,2014年5月之前的一段时间,该行曾暂停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但深圳市相关政府部门提出要求,该行若不恢复贷款,就取消其公积金汇缴银行资格,无奈之下,该行只好选择推出商业和公积金组合贷款可享九八折的业务。

通过调用公积金,武汉把二套房的首付比例降至三成。10月14日,武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外发布通知称,即日起,第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房屋总价的30%,不再硬性要求达到房屋总价的60%。但公积金贷款房屋套数认定标准、二套房贷款利率等则仍按原政策执行。这意味着:首套住房还清贷款后办理二套房贷款,无论商贷、公贷,首付款比例均统一为房屋总价的三成。

业内人士认为,公积金贷款二套房首付比例下调,对于首次改善需求是利好,或会刺激这类购房群体入市。但从贷款比例来看,最高不得超过房屋总价的40%,大多数购房者将选择组合贷款,即首付三成、商业贷款三成、公积金贷款四成。这是公积金在优先用于首套房置业的前提下,减少二套房置业的还贷压力。

实际上,公积金贷款买房的新政,也被认为是中央救市的表现之一。10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新政策主要包括,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月(含)以上,就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贷款对象为购买首套自住住房或第二套改善型普通自住住房的缴存职工。

“从此次住房公积金新政再加上之前的房贷新政,可以看出决策层希望更多自住型、改善型购房者入市的迫切心情。一方面希望引导这些刚需入市减缓房价下跌速度,避免发生金融危机,另一方面楼市刚需与投机性需求相比,不易发生大面积断供现象,保证了银行房贷资金的安全。”

楼市再无高潮?

限购取消了,限贷政策松绑了,房市会再现盛况吗?房价会反弹吗?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分析,“短期内,放松限贷应会多少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助推房地产销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但政策放松无法扭转房地产部门的结构性下滑,因此不可能使房地产活动显著反弹。”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表示,央行房贷新政策在短期将刺激大约550万套住房需求提前释放,但这对于城镇现有约5000万套空置房和约400万套待售房来说,仍属杯水车薪,“此次央行房贷放松有利释放部分改善性需求和交易量的复苏,稳定房价,缓解开发商资金资金压力,但银行执行意愿和力度都有待观察。”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更加直白地指出央行新政只是“暂时安慰”。“9月30日央行、银监会的联合《通知》只是房地产商的安慰剂,比这种政策安慰剂更能残酷预见未来房地产价格形势的,应该是残酷的城市人口数据和库存数据。”根据10月13日房地产研究院的最新数据,9月楼市的库存量达到5年最高值。“库存量居高不下,房价难以上涨。”另有媒体报道,许多三四线城市消化现有库存量,至少需要数月时间。

相关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认为,就全国而言,年底可能看不到房价全面的反弹。“信贷放松刺激需求,但是还要看需求的增幅会不会超过库存的增幅。假如库存回落了,则有利于房价慢慢止跌反弹。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的库存量并不是特别高,去化周期也不是特别长,一旦需求开始释放,政策利好出来之后,年底有可能房价开始止跌反弹。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三线、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年底还看不到明显反弹。”

汪涛预计,金九银十’之后,房地产建设活动将进一步放缓,从而给内需、乃至其他行业生产活动带来越来越大的拖累。预计未来一个季度宽松措施将加快推出”,下一步央行将继续“救市”,“政策选项包括:降低首套房贷首付比例、加快上马一批重大基建项目、加快推进有利于释放增长动能的改革等。”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楼市调控”向后转”:央行把决定权交给地方政府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10-21 09:08:00
央行放权,希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控作用,但地方政府手握公积金生杀大权,“看得见的手”在很长时间内还不可能消弭于无形。商业银行在两只手之间,何去何从是关键。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