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人为干预楼市越多 崩盘概率越高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7-16 07:29:00

而以往十几年的经历证明,以投资性需求造成的经济繁荣,一定会导致巨大的泡沫。如果在这种泡沫生成过程中同步提高了生产力,即使泡沫破灭,同样会让经济陷入困境,但不久还是会复苏,如19世纪美国和英国的铁路泡沫及2000年的网络泡沫。反之,如果这个巨大泡沫仅是以过度的信用扩张在严重超支未来,仅是恶性的财富转移,那么这种短暂繁荣的结果只能是泡沫破灭、经济成长突然中止及衰退,除了给整个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震荡与伤害,不会有别的。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及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便是如此。

现在还有一种似乎被广泛认可的观点,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既不同于2008年的美国,也不同于二十年前的日本,中国楼市所处阶段是调整期,但不会崩盘。这样的话等于没有说,根本就没有证明什么事情。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岂能有个完全相同的重大事件?从任何一个角度来比较,中国房地产市场当然可以找到许多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东西。可是,从历史经验来看,为何金融危机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就在于每一次金融危机所表现的形式、所诱发的原因都是各不相同。也正因为这种不同,绝大多数人往往都是每次金融危机的事后诸葛亮。再说,面对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人类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或无法预测的。还有,尽管不同国家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或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不同,但有一条是相同的:如果以过度的信贷扩张吹大的房地产,其泡沫破灭就是必然的,而且这种房地产泡沫破灭一定会导致金融危机及整体经济的衰退。这是经济学的内在法则,没有哪个国家可违背。

因此,现在最紧要的问题,并非要对我国楼市的周期性调整争出什么结果,而是先要对当前楼市形势有个准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政府才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并找到真正化解当前楼市危机的有效政策,进而将房地产周期性调整的风险及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以笔者管见,对当前楼市的基本判断,至少应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点上:

首先,我国楼市仍是个投资投机为主导的市场,这不仅在于20%以上的城市家庭持有两套以上住房,而且在于当不少城市的住房销售急剧下降时,其价格则不下调。在这样的市场上,住房投资者出价一定高于住房消费者,绝大多数住房消费者根本没有支付能力进入。房地产开发商所谓的“刚性需求”及“改善性需求”基本上都是无效需求。如果希望以调控放松而不调整价格,要释放这些住房需求根本不可能。

其次,以信贷过度扩张推动的住房投资市场是不可持续的,要让这个市场回到健康发展道路,由投资向消费转型是必然的。但在这转型过程中,或住房市场周期性调整过程中,住房供求关系会严重失衡。面对这种失衡,只能通过价格不断地回归理性才能让住房消费需求释放,人为地干预,结果只能南辕北辙。现在各地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及住房投资者不愿意认可这种市场的转型及调整,总想以人为意志来对抗市场内在法则。这种观念不改,住房市场周期性调整的风险及成本将大增,房地产崩盘的概率也会上升。

复次,任何住房市场价格及政策调整都是一场重大的利益博弈过程。如果不能够厘清这些利益关系,同样也无法正确判断楼市基本形势。

总而言之,楼市泡沫破灭是否会导致房地产崩盘,既取决于不同的地方楼市泡沫吹大程度,也取决于政府对楼市调整的干预程度。对楼市的周期性调整人为干预越多,房地产崩盘的概率就越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易宪容:人为干预楼市越多 崩盘概率越高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7-16 07:29:00
现在最紧要的问题,并非要对我国楼市的周期性调整争出什么结果,而是先要对当前楼市形势有个准确的判断。如此,政府才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并找到真正化解当前楼市危机的有效政策,进而将房地产周期性调整的风险及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