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中国地产业的“市场梦”还很远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3-28 21:56:00

如果市场化就市场,老百姓就选择吧,他愿意住哪儿就住哪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力量是强大的,比如说老保、医保的问题,民间能解决吗?解决不了,一定是政府主导解决。我们也看到公共资源服务的问题,更多也要依赖于政府,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在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前提下,政府如果退出必然导致投资的下降,从理论上来说,我们都希望政府退出最好,让市场有自由权。但是即使愿望是好的,可是政府真退出了会怎么样呢?

我们会看到很惨的现象,就是经济出现快速的下滑。1、2月份的数据已经可以看到,制造业迅速下滑,尤其是过剩产能的部分,这些制造业下滑的部分占到整体经济下滑的65%,比例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下滑,房地产业投资下滑,其中包括土地资源问题、劳动资本问题、出口问题等等。其他服务业也没有看到上升,这些下滑都会导致经济出现整体下降的趋势。消费品零售额原来预测今年会保持稳定的增长,所以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达到14.5%,但实际的情况是什么?投资迅速下降,17.9%这个数字曾经在12年以前出现过,2002年的12月份,自2003年以后十几年来我们没有见过这么低的投资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也是2009年以来最低的数据,上一次的最低数字是在2009年的6月份,这么多年了也没有看到,假定按照工业增加值来测算1、2月份的GDP大概相当于7%,消费品零售额也可以看到迅速下降,是11.8%,这个数据的前一个数据在2006年的5月份,可以看到接近8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这么低的增长率,所以1、2月份的数据让整个社会觉得很惊讶,下降了这么多。

房地产投资也出现了下降,我们认为还会继续下降,但是这个增速仍然维持在一定的程度,比如说可能在16-18%。改革需要有一个过程,3月份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种情况,当政府释放了必要的措施的时候,3月份的数据开始上升了,3月份发电从4%点几增加到8%点几,这个增长速度还没有完,这个增长速度是翻倍的。货运量也增长了,其他的几个数据也都有了一定的增长,至少新开工的项目增长率提高了。去年新开工项目的增长率只有14%,非常低,但3月份以后在不断地提升新开工项目的增长率。

所以政府不能轻易退出,政府不退出的时候,3月份的数据会有好转,所以一季度也可能是7.3%、7.2%,不会是7%。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利是逐步释放的,所以政府在努力的把相当一部分权利释放给市场。我们也看到资源控制是逐步退出的,比如说金融行业增加了五个新的民营银行的审批,有了这五家民营银行以后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民营银行逐步开放市场。

比如说资本市场里面再融资也逐步开放,比如说用差价来决定水、电等价格,这也是资源放开的一个前提。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例子,说明这一届政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条件下,在逐步的释放这些权利。比如说注册资本1元钱登记的问题,工商不再进行复合审批的问题等等都是市场准入的放开。我们也在逐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我们看到教育部提出民办银行可改变现有高等教育的制度,要实行绩效制等等和民间合办制,与工厂合办制,这些都是公共服务的放开。

我们也看到农民工和城镇化中三个一亿人的处理上,要首先解决他们的医保、老保等等公共服务问题。我们也看到在逐步建立法制环境,斗争在继续着,比如说反腐问题,而且级别在不断地提高,高级别的干部在不断地被抓起来,这个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法制环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环境,我们也看到逐步完善产权制度问题。产权制度在过去可以说是被限制的较死的部分,但是实际上现在已经被多种方式逐步的替代,产权制度会在市场的基础上越来越放开,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改革步伐的进程,我们的产权制度保护问题会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至少我们看到2020年准备实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些计划已经在今年开始了,不要以为所有的问题都会在一天解决,所以这个梦请大家还得继续做。谢谢!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任志强:中国地产业的“市场梦”还很远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3-28 21:56:00
3月28日,在"2014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上,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做了"中国地产业的'市场梦'有多远"的演讲,他认为,市场化的基本前提的私有制,而完全实现私有制,中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但目前并不是没有推进,混合所有制就是向私有制前进了一步;农村土地流转,也是往前走了一步。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