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业地产解读:“新”字当头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1-02 08:40:00

2013年已经过去,2014年已经到来。新年伊始,盘点和展望似乎是必不可少的话题。就2013年而言,郑州商业地产市场呈现了怎样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此,中国最大商业地产全程服务商RET睿意德郑州公司的观点很明确,就一个字:新。新城多点开花,新商圈和新商业正在崛起,同时,写字楼市场也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业绩,这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未来郑州的商业地产市场将呈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三大因素驱动新城开发

  随着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批复实施,郑州中原核心城市的地位不断提升,城市规划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新区不断兴起,南部航空港区、西部郑上新区、二七新区、中原新区等,这些“遍地开花”的新区,让人眼花缭乱。哪些新区值得我们关注呢?或者新区的开发对地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RET睿意德将郑州现有的新城、新区建设的驱动因素大致归结为三类:行政、交通、产业。

  新城开发的第一种模式——政务主导。这是之前十年大部分城市发展的首选战略,但在产业及配套缺失的背景下,此种模式广受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对二、三、四线城市框架的拉大,确实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一届政府要求停建楼堂馆所的背景下,此种模式的运作空间急剧收缩,但依旧存在较大的地产开发价值。

  第二种是以交通驱动的新城。地铁、轻轨、快速路催生的新区,如新郑龙湖片区、二七新区、郑上新区、中原新区等,但并非没有其他产业支撑,只是在这些新城发展的初期,产业聚集效应不太明显,主要依靠郑州市区外溢的居住人口,形成若干超大型居住组团。这些组团的发展会带来三大地产投资价值:1.干道沿线楼市价值急速上升;2.地铁、轻轨出口附近土地及物业价值急速提升;3.居住区成熟以后,以社区型、邻里型购物中心主导的商业地产的价值逐渐释放。

  第三种是以产业驱动的新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航空港区,走的是产业先行、产城融合的新路子。港区经历了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加工业,到综合保税区,再到临空高科技产业聚集区、高端物流区的蜕变。415平方公里的面积,开发商不仅服务于区域内的新兴居住需求、商业需求,对于产业发展所需的商务地产、设计地产、工业地产、仓储地产也将更多地涉及,这将有助于形成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的完整链条。政府和开发商也应更多地考虑如何促进新区的长久发展,而产业和人口正是城市长久发展的基础。

  新商圈不断兴起

  商业市场有“新”变化

  回顾2013年,郑州商业市场最关键的字,就是“新”字,新商圈、新项目、新业态、新品牌、新生活。在这些新的变化当中,RET睿意德看到了郑州商业市场遵循科学规律的发展,也有了一些启示。

  第一是定位层面,商业地产项目的准确定位决定着项目的成败。定位指导着项目的发展和后期的调整,在现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商业项目更需具备竞争力,并且围绕主题不断增加吸引点。

  第二是业态设置层面,次主力店逐渐成为购物中心新宠。

  第三是品牌设置层面,目前郑州品牌丰富度在不断提升,无论是快时尚品牌、休闲餐饮品牌还是一线品牌,这一年都在不断进入郑州,并且随着品牌丰富度的提升,郑州品牌消费场所也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分级。

  第四是运营层面,更多的商业项目加强了对主题和营销活动的创新,并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加强对客户的传播和保持客户黏性,助推项目持续形成热点。而微信、微博、手机APP等营销方式,以其低成本高回报、传播范围广和速度快的特点,也成了众多项目营销的重要方式。

  从项目整体定位、业态规划再到运营层面的逐步梳理,让我们更明晰了商业项目发展的要点,那就是要定位准确,在准确的定位原则下,不断地吸收先进经验,进行适合客户需求的调整,通过不断与时俱进的优化升级和调整创新,来充分满足市场和顾客的需求。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郑州商业地产解读:“新”字当头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1-02 08:40:00
2013年已经过去,2014年已经到来。新年伊始,盘点和展望似乎是必不可少的话题。就2013年而言,郑州商业地产市场呈现了怎样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此,中国最大商业地产全程服务商RET睿意德郑州公司的观点很明确,就一个字:新。新城多点开花,新商圈和新商业正在崛起,同时,写字楼市场也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业绩,这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未来郑州的商业地产市场将呈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