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湖区节约集约用地促产业升级纪实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11-27 10:29:00

让规划集约成为最大的集约

将土地用在“刀刃”上

东西湖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一名分管副局长是一位“老土地”,在土地管理战线风风雨雨28年,对节约集约用地有着深刻的认识。

“规划集约是最大的集约,规划是纲,纲举目张。”他说,“从20世纪90年代初,东西湖区就作出了科学规划。东部靠近武汉主城区的100平方公里土地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靠近孝感的390多平方公里土地搞机械化、农业化、现代化。”

“东西湖区的发展起点高应归功于科学规划,工业项目不是一哄而起,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满天星星,毕竟不如一轮明月,而是科学布局切切实实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位分管副局长总结。

一方面,控制低效工业用地规模;另一方面,确保重点项目、高效能项目用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11年,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全区战略 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共67项。其中《东西湖区暨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规划》,争得30多平方公里发展空间。

东西湖区还对用地计划实行差别化管理。按照“好而快则先”和“新增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将用地指标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项目、民生工程倾斜,确保有限的计划指标用在“刀刃”上。

由此,东西湖区变“招商”为“择商”,将高耗能、高污染、粗放用地项目拒之门外,要发展更要碧水蓝天。2006年至今,仅环评一项,全区就否决了60个招商引资项目,婉拒投资161.68亿元。一位来调研的领导感慨地说:“区委、区政府得拿出多大的勇气啊?”

创建土地利用三级循环模式

节约用地数千亩

作为两型社会示范区和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东西湖区始终坚持和灵活运用循环经济这一理念,积极探索以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目标,创造出以“减量化、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高效率”为特征的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形象地将此总结为创建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模式。

三级循环别具特色,功效凸显。一是在企业中倡导节地生效、高效利用,构筑“小循环”。鼓励企业利用原有土地零地增资增容,通过优化布局、增加投资强度,实现企业扩大再生产。近两年,已有22家企业零地扩容,节地1000余亩。

二是在园区推行绿色招商、链式发展,构建“中循环”。通过在园区集中建设倒班楼、公共食堂等配套设,避免企业单独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在园区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能源集中供应中心、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提高了资源共享和节约用地水平。

三是以闲置低效地专项清理为突破点,构建“大循环”。截至2012年末,全区累计处置低效用地35宗,收回闲置土地5宗,处置土地面积2426亩,解除合同7份,解除用地270亩,有效提高了全区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了全区存量用地“大循环”。

原武汉飘飘食品有限公司、武汉同药药业有限公司、武汉一邦科技有限公司名下的工业用地,通过委托交易方式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率明显提 高。按照“用途相当、价值对等”原则,东西湖区先后完成了武汉市气象局、湖北贝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项目国有建设用地置换手续。位于严家渡的华润雪花啤 酒(武汉)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200余亩,计划整体搬迁到工业园区,规划选址仅占地800亩,节省用地400余亩。

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人告诉笔者,东西湖区还以“建设”促“集约”。2012年,全区共投入48亿元,构建起贯通园区“七横十二纵”骨干路网,将四大功能区连成一片,形成发展合力。

近年来,东西湖区还不断探索市场手段以“优惠”促“集约”的新路子。

该区规定,对优先发展产业且项目投资强度高于国家标准10%、容积率和建筑系数高于国家标准40%的用地集约工业项目,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70%确定,通过地价引导集约用地。

同时,坚持向天上和地下要地,提高土地利用的高度和深度,对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企业,土地出让金按地面土地价格的30%征收,基础设施配套费按照50%收取。

撰文/黄新东 胡志喜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东西湖区节约集约用地促产业升级纪实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11-27 10:29:00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