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开发区探索工业用地弹性供给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3-08-26 09:36:00

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抑制土地投机效果有待市场检验。今年1月份,国土资源部表示,将针对供地规模和存量庞大的工业用地,推进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和租赁制,探索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而北京经济开发区《意见》的出台,被普遍视作是国土部指导性意见的落地版,其意味着未来工业用地土地工业模式将从过去以招拍挂为主的价高者得单一目标向多样化出让方式转变。

7月15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工业用地管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其中指出,将改变园区内工业用地的供应方式,由按最高出让年限50年出让转变为缩短年限出让、代建厂房及实行直接租赁试点三种方式。

“这是继深圳“旧改”、上海临港工业用地政策改革之后对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模式的又一次重要探索。”动力联行董事长梁春认为,“缩短工业用地出让年限是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大势所趋,在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京津唐工业用地模式新一轮的风向之举将在产业地产领域引发深远影响”。

用地短缺催生新规

《意见》提出,开发区内工业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一般不超过20年,期限届满时,用地单位若达到入区时承诺的经济指标,仍正常生产并保持增长态势,可申请延期。代建厂房用地供应,指由建设方通过出让或直接租赁方式取得工业用地使用权,建设标准厂房或按照产业要求定制厂房,将厂房出租给入区企业。工业用地使用权直接租赁,是经开发区管委会批准,国土资源部门与用地单位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租赁年限一般为10年,届满时用地单位若达到入区时承诺的经济指标,可申请续租。

今年1月份,国土资源部表示,将针对供地规模和存量庞大的工业用地,推进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和租赁制,探索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而北京经济开发区《意见》的出台,被普遍视作是国土部指导性意见的落地版,其意味着未来工业用地供应模式将从过去以招拍挂为主的价高者得单一目标向多样化出让方式转变。

如今,位于亦庄的经济开发区已经是北京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9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80%以上。

但光鲜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另一番光景。2013年上半年,开发区新批企业同比增长仅为1.8%,新批三资企业个数则比去年下降28%。“不是企业不愿意来开发区,而是目前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来安置新来的企业了。”开发区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前期的出让量太大,导致现在开发区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目前能做的就是开源节流。在开源方面,早在2010年,北京市政府已经规划了一个面积达1052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区。”北京经开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周世义告诉记者。

在节流方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凡申请入区的项目均要经过准入、投资效益、市场潜力及附加值等三方面评价,并对资源消耗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在挂牌出让工业用地时,还要明确约定拟建项目的产业类型及项目应达到的投资额、年产值和年纳税额等经济指标,若用地单位建成投产时未能达到约定的指标,则需支付相应比例的地价款作为违约金。”

虽然企业的准入门槛一再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仍然向亦庄涌来,于是,开发区不得不从原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上想办法。

7月15日发布的《意见》指出,将积极探索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对未达到法定收回条件的闲置、低效利用工业用地,建立土地收储资金制度,采取有偿收回、权益保留等多种途径处置利用,引导用地单位退出土地。

在联东集团副总裁梁环宇看来,由于北京土地寸土寸金,这种腾退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有些效益很差的企业实业做不下去转而开始打土地的主意,拿了一大片土地坐等升值,或者有一些企业进来的时候就挂羊头卖狗肉”。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北京经济开发区探索工业用地弹性供给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3-08-26 09:36:00
今年1月份,国土资源部表示,将针对供地规模和存量庞大的工业用地,推进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和租赁制,探索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而北京经济开发区《意见》的出台,被普遍视作是国土部指导性意见的落地版,其意味着未来工业用地土地工业模式将从过去以招拍挂为主的价高者得单一目标向多样化出让方式转变。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