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产六方会谈(二)共识与多元:在迷失中厘定企业战略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7-24 15:58:00

主持人:非常感谢郭辉先生分享圣象的经验,接下来进行第二场的“中国地产六方会”论坛。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第二场中国地产六方会谈《共识与多元:在迷失中厘定企业战略》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让中国房地产企业似乎看到了新的黄金十年。在新的政经周期,在新的转型环境下,房地产企业何去何从,企业战略如何制定?现有的运营模式是否还将继续存在?如何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解答以上问题。

论坛现场

我们有请会谈嘉宾:

 经济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徐滇庆先生

圣象集团执行总裁郭辉先生

中南控股集团副董事长、中南房地产集团总经理陈小平先生

花样年集团总裁潘军先生

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嘉宾主持: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晖先生

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晖

刘晖:各位嘉宾下午好,这是今天论坛的第二场讨论。刚才主持人说,本场的主题是迷失中厘定企业的战略,有一个词语就是说战略就是雾中眺望地平线,看别人看不到的地平线,也有人说战略是事后总结的好运气,一个企业活下来,活得久,那一部分是抓机会,那一部分是战略,这次到底是谁在迷失,政府的调控在迷失,企业的战略在迷失,房地产企业如何转型,本场的主题要围绕这些观点展开,首先有请徐博士就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论坛的对话只有一个小时,请各位嘉宾掌握好时间。

经济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徐滇庆

徐滇庆:刚才刘晖说得很正确,企业迷失了吗,没有,房地产和各个企业努力的干自己的本行。刚才郭总讲了他们的地板行业不是干得很好吗,1700万平方米,现在中国的房地产业在未来的十几年内,任重道远,起码还要干超过现在总面积的房屋,地板不知道要多少需求,还要想办法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将房地产业搞好。企业没有迷失,至于政策迷失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要不然的话,怎么有这么多的中央文件,一会儿来一个,后面改正前面的,这样也没有关系。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就是按照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摸不到,退回来,换一个方向接着摸,一定会找到路,让中国经济继续的发展,同时房地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刘晖:谢谢徐博士,实际上他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政策迷失的话,企业怎么办。如果政策没有迷失,企业怎么办?

“国五条”应该说这两年,中国的房地产形势确实变化比较大,谈迷失也不为过。但是作为企业来讲,不能迷失。因为企业要生存,这是现实的问题,特别是给房地产配套的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不参与这些事,行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我们赚辛苦钱,因此大的企业是谈不上的,具体怎么办,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企业要保护好自己的步伐,快的时候,慢的时候,自己都要进行调整。因此我想无论外面变化怎么打,如何变化和迷失,作为企业来讲,尤其是企业规模不是很大,我们是属于中小企业,应该更好的自己调整和把握好方向,把握住方向,行业总是有机会的,即使再不好,也有非常优秀的企业,只要自己把握得好,总是有生存之道和发展之道。

刘晖:谢谢郭总,无论怎么样,企业不能迷失。下面有请陈总谈谈这个看法。企业的战略在官方表述是怎样的,你们的模式是怎样的,接下来你们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中南控股集团副董事长、中南房地产集团总经理陈小平

陈小平:不好意思,你说的是我们的商业模式还是怎样的模式。

刘晖:你们描述企业的战略是如何描述的,你们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如果要转的话,应该如何转。

陈小平:实际上中南的战略模式总结为一句话,中午也跟大家进行了表述,我们叫做造城运营商,我们将中南定义为新兴城市的综合运营商,这是自身的战略定位,这样的战略怎么来的,如何调整,所有的战略无论是房地产行业还是那个行业,战略要回答几个问题,我的理解是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定位的问题,你想做什么,想到哪里去;第二个问题就是能力的问题,有没有能力去做,第三个就是协同的问题,各种资源要素是否可以整合。

对我们来说,第一要回答的问题是市场定位,到底做什么,应该说整个房地产行业不管是由于宏观调控的因素,还是因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已经到了需要转型的时刻。上午的专家讲到,原来支撑市场刚性投资、刚性需求也好,或者是改善性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否可以继续支撑房地产业长远的发展,以前房地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有钱了买地,盖楼,盖楼后卖房,有钱继续卖房,这种模式是否可以继续的延续下去,如果不延续下去的话,如何调整自己。不同的企业,龙有龙道,蛇有蛇道,要摆脱传统的模式,形成自己跟竞争对手和其他企业不一样或者是差异化的内容在哪里,这就是定位要解决的问题。

对我们来说,中南基于自身的产业的特点,基于部分商机的判断,我们认为在中国的新兴城市还是存在很多造城的机会,我们将这些机会作为我们的战略方向,这就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我们叫做新兴城市的综合运营商。为什么你能造城,别人不能造城,你造的城跟别人的城有什么不同。我们是从建筑业转移到房地产业中,我们在大建筑链上产业链是完善的,从建筑施工到土木工程、路桥、隧道等等。我们具备很多地方政府一揽子解决造城的基础能力,我们可以为政府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就是需要协同的问题。刚才第一场也讲到,你要造城,如果按照传统模式造城出来的是睡城和空城,只解决了土地的问题,制造出来的城市没有引擎和自生能力,衡量城镇化是否成功的基础条件,造出来的城是否有引擎,是否有发动机,当开发商撤出来后,这个城还可以转,例如产业兴城,例如旅游文化兴城,比如说购物中心、酒店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不能将自己定义为房地产的综合开发商,而是城市的综合运营商,保证城市可以继续的运营,包括我们跟金融业如何协调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转型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也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定位,要想做怎样的企业,定位就是差异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有钱买地盖房,别人都可以的,无法形成差异化,形成差异化后,如何支撑,我要制造怎样的城,自身有哪些能力跟别人是区分的,如何做到资源之间的协调,这就是我对战略转型或者是未来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想法。

刘晖:关于房地产企业,我们经常进行分类,有的企业叫做资本密集型,有的是劳动密集型,房地产企业有的人称之为关系密集型的,就是说,因为土地资金需要大量通过关系获得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潘总是如何应对的,你们的公司战略是如何设定的。

花样年集团总裁潘军

潘军:我想主持人提出这一命题,意味着国家和行业走到一个转折点。我做房地产比较早,是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是18年,过往来说,1999年之前是低迷的时候,后来做房地产的从业者是在高潮的阶段,就是国家经济一路走高的过程中参与的。

今年总理提出,GDP未来是长期下滑的趋势。经济下滑的过程中,房地产会面临怎样的挑战。我认为今天上午很多专家提的问题,包括有的嘉宾说要做好过冬,这是非常需要考虑的问题。开发商用大量的杠杆,大量的负债扩充我们的规模,在这个点上是值得思考的。

第二,现在的客户发生了变化,未来面对主流的购买客户,应该是85后和90后,跟之前大家对居住和住房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因此我认为,传统的开发商,我们在对于客户的体验方面的研究,说实话我认为,大家对于产品和客户体验方面的研究是落后的。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的设计中心都是研究部品化,研究标准化,如何降低我们的成本。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向互联网学习,如何满足客户的体验和要求。当时代的背景和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应该如何解决核心的问题,客户核心的需求。原来讲战略就是解决以怎样的价格卖给客户,到现在整个行业进入到分化的阶段,有的企业继续往前推,但是盖房屋的事情,说实话技术含量不大,现在就变成了关系产业,就变成了区隔点,谁有钱,谁的手腕硬,举牌的时间更长,谁就拿地,最近又看到这样的态势。实际上全行业的利润,12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上半年的年报出来后,利润是下滑的。我们的规模在扩大,利润在下滑,是否进入了转折点,我认为对行业来讲是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一个建议,大家都在研究产业,但是可能面临的压力是什么,产业是否会象地产商期待的那样,由地产商的指挥棒来跳,现在我们看到旅游地产、教育地产、商业地产,从我的理解和之前的教训来说,其他的产业不是地产商的狗皮膏药,贴在自己的脸上就可以治病。你能说华侨城是地产商吗,先将旅游做好了,才有旅游地产,核心竞争力是户型,我们现在仍然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核心竞争力是旅游做得好,因此可以做旅游地产。

竞争力和战略方面,地产要考虑如何发展,因此花样年未来的战略从房地产延伸到社区,房地产只能卖一次,社区可以服务70年。我们希望自己是中国乃至全球今后最大的社区服务商,在花样年的团队中1.2万名员工中只有1000人是做房地产开发的,其他的1.1万名是为社区服务的。开发商对社区的运营而言只是加工的平台,虽然有金融的属性,现在表现出来的全行业出了一定的问题,肯定跟政策有关,全行业都在研究什么,如何降低成本,怎么标准化,因此给我们的国家建了一大批的,长的完全一样,可以在100个城市可以完全复制的产品。徐教授是专家,如果从文化和历史来,如何看待这个时代的发展。建的全部是千城一面,没有任何的特色,快速复制的产品。我们经常会听到搞艺术的人说,你们这帮地产商,将我们的城市都祸害了,走在哪里,感觉都是在一个城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因此未来这个行业应该回归到,为城市,为老百姓,为用户和业主提供生活的方式,今后应该更多的是生活的体验。未来我们希望做的是,有序、有味、有料的生活空间的引领者,我们希望做的是,不仅仅生产房屋,还希望陪伴70年,陪伴你的服务、小孩,我们一起来共同见证社区的发展。社区就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社区经营好了,社区安定了,我相信社会也会走向繁荣。美国好的社区,一定有自己的特性,有它的文化属性,有它的建筑风格,有它管理的特质,我们看到很多的社区是上百年的。现在的社会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了,我们不能不重视转折,互联网时代影响全球,我们的经济在下降通道中,是否会出现金融危机,我认为现在不好说。如果在国外的话,不是人民银行的问题,“钱荒”在美国是否算是银行倒闭了,因为不能兑付了,可能马上会引起金融危机。从这个点来讲,中国现在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在过去都没有经验覆盖的,我们作为从业者和行业来说,尤其是民营企业,我在这里提另外一个命题,我们抵抗风险的能力是最脆弱的,出事后,第一个被收拾的就是我们。如何保证自己健康持续的发展,这是现在时间点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谢谢。

刘晖:这次从潘总开始,我提一些具体的问题。刚才潘总提了一些具体的问题,现在的宏观经济有下行的趋势,甚至不排除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地产中有著名的观点,总理和总经理的关系,潘总为未来的三年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你建议总理怎么办,你作为总经理,你会怎么办。

潘军:作为企业来讲,总经理永远背负着最核心的责任,就是给股东创造相对最大化的价值。我们一直考虑的问题是,在现在非常复杂的竞争中,现在的房地产行业中,有很多的规则,在这种规则下,能够安全的为我们的股东提供回报,我认为是总经理应该干的事情。

总理所做的事情,应该是让这个国家,让国家具备有效的推动机制,而不简单的是宏观调控。任何的国家和政府,都有责任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着更好的,或者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或者是可以预期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从这个点上来讲,而不是简单的将资源因为所有制进行划分,从我们来讲,一方面房地产进入到一种低利润的行业,我们需要纵向产业链的整合,比如说将我们的物业公司,通过十年的努力,改造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社区服务运营商。刚才圣象的郭总说1700万的地板铺设了,花样年华的物业管理集团,全中国的45个城市服务7000万平方米,年底超过1亿平方米,将会成为中国最大的社区服务集团。我们基于我们的社区,将我们的社区经营,社区保健平台建立起来。靠服务的部分,形成稳定的现金流,比较高的利润空间,从而对冲我们在房地产开发,由于规模原因带来的利润损失。给我们的投资者以更持续的回报。

未来的三年,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在目前的情况下,今年跟前年和去年相比,大家感觉发展商的压力不大了,他们都轻松的去吃饭了,去年慢一些,前年更慢一些。未来的三年,可能就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对于企业和国家来讲,没有一个人会考虑三年的问题,尤其是我们作为经营者,作为股东。我们要保证企业长期的繁荣,除非只是做三年,很多的国有企业的领导就做三年,就考虑三年的事情,不管后面的事情,有什么问题,我甩一个包袱给你,因此建立长效机制也是总理应该做的事情,现在作为我本人,我们对未来三年后,到2018年和2020年说实话是非常担忧的,沿着这样的机制走下去,可能我们的房地产和经济会出现大的问题,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刘晖:谢谢潘总。陈总,你刚才说中南集团是新兴城市的造城,如何定义新兴城市,具体是哪些,你们说不能造睡城,现在造的城是否有睡城,还是全部活力的,造城的过程中,如何跟政府打交道。

陈小平:我们为什么定义为新兴城市,表述方式上有所差异。我们目前的定位还是偏三、四线城市,我们还是避开一、二线城市,这跟企业和发展的轨迹以及目前对于竞争,对于机会的把握是有关系的。我们在三、四线城市当中寻找具备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具备较好未来的城市增长潜力的一批城市,我们将它定义为新兴城市。这是我们自己的说法,内部会有不同的判别,从经济增长的情况,从房地产所处的阶段,从人口流入和流出的情况,这些跟房地产是有关的,我们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研判。

第二,不要造睡城,我们造城起步于南通,我们做了一平方公里的一个城,总的建筑面积接近300万,这座城的构成,包括比例不大的住宅,总投资除了地价之外,总投资在12亿元左右的体育会展中心,包括10万平方米的酒店式公寓和五星级,以及超过70万平方米的办公和商业等等业态,我们发现各种业态之间的关系相对合理,以综合体为引擎的城市,到现在为止活力正在不断的体现出来,例如体育中心具备人流的聚集,高星级酒店,汇集了高端人群。商业和办公能够给政府带来后续的税源支持以及区域的增长,这些方面,在开发业态的组合,开发秩序和开发进程中,协调得好,就可以避免睡城,我们认为做得是比较有活力的,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跟政府的衔接和对接。刚才提到关系型的问题,作为房地产商,要做这些事情,肯定要搞关系,尤其是政府的关系,千万不要将项目生存存亡和成败,寄托于政府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出事的,因为政府的人会变动的,政府的想法也会变动的。什么关系能够保持长久,反而是这种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就是为政府提供什么,提供的内容是从其他的地方不能得到的。政府在保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或者觉得自己的利益可以很好的保证,就会对自己的项目得到支持。

我们还是要研究和想政府要拿到什么,我们可以给他们什么,给他们之后,我们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给我们提供哪些帮助,这样定位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话,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的持久。

刘晖:陈总你们跟政府合作得比较多,三、四线城市除了南通之外,是否有其他的例子,你们造城的过程中,政府是否有拖欠你们资金的。

陈小平:交易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南通、盐城、淮安、泰安、海南、文昌等等都进入了,合作的模式,前面讲到了,造城要有底气,我们的底气在哪里,我们的产业链是比较齐全的,基本上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做,从前端到后端。我们的政府是缺钱的,政府很缺钱,但是政府城市化的冲动是很大的,对于改变城市面貌的迫切心态是很强的,要修更多的路,建体育中心、图书馆、展览馆,但是我没有钱。这个时候,我们就告诉他们,没有关系的,这些我们可以建,建的过程中,阶段性的给我们配置相应的土地,这样的话,我们通过一个合理合法的交易架构的设计,政府能够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他需要的形象,他需要的公共建筑,他需要的新区的开发,我们可以给到政府,同时规避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政府短期内拿不出这些资金,但是可以用土地进行置换,通过两者之间的联动和整合。刚才你说欠我们资金,但是用土地置换,总体来说合作是愉快的。

徐滇庆:我插一二句话,刚才刘晖的问题,两位老总都从企业的角度做了一些回答。实际上刘晖的问题是,到底总经理和总理的关系,是否过渡的依靠关系,实际上本质的问题是什么,政府应该管什么,也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批评,政府前段时间该管的没有管,管了一些不该管的,弄得企业不知所措,今后应该将问题搞清楚,什么东西是应该由政府管的,由总理管的,宏观政策的稳定,货币稳定,价格要稳定,汇率要稳定,利率要稳定,让人们有一个预期进行投资。同时要维持市场的公平竞争,反垄断,让大家在公平的起点上竞争,还需要保护环境,扶助贫困群体,搞好国防建设,推动医疗,推动科学技术的研究,这些事情是应该政府管的,其他的东西都交给市场,我们要相信竞争,相信市场,不要动不动就来几条,没有研究好的宏观调控,出了以后搞得鸡飞狗跳,如果继续的折腾,就真的要出问题。而且说三年,我可不敢说三年,金融问题随时可以出,中国遭遇金融危机的风险现在不是在减少,而是在扩大。如果不经过一番严厉的整治,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货币使劲地发,另外人为的干预某些企业和行业,使得宏观经济失调,经济下滑。这些问题如果不纠正的话,最后不仅仅是增长速度下滑的问题,更严重的是触发金融危机,这一点是大家应该充分认识的问题。我相信新一届的政府,对防范金融危机这一点,现在已经是充分的正式,只有认真的把握好,防范金融危机,我们才有可能维持和保持高速的增长。

刘晖:谢谢徐教授,郭总您对未来看空、看平还是看淡,你的策略是怎样的?

圣象集团执行总裁郭辉

郭辉:经济是处于大的调整期,尽管三至五年的指标不会有前几年大的增长,因为这是很难的事情。GDP能够保持在7.5%左右,我们稳定就好,不要突破7%,这就是幸运的事,大家知道随着前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体经济也好,各方面也好,存在着大量的产能,如果GDP不上去或者是产能不能得到发挥的话,实体经济就会受到新一轮重大的创伤。实体经济就是支撑整个经济的基本,增长要适当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至于导致大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有小阳春的感觉,或者是比之前略有好转,但是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包括土地的政策,国家的政策也存在不确定的因素,房地产下一步如何走,都是不确定的。能够保持上半年的发展情况,很多人是质疑的,因此存在不确定的因素,最乐观的就是看平。

说建材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密不可分,因此基本看平的情况下,行业有多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例如整个地板行业从去年开始,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原来行业是每年20%到30%的增长,去年是50%的下降,今年是持平就很好,估计是略有下降,这是大的环境。

企业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是否一定不好,不见得,这个时候企业还要练好内功,看企业的积累,面对市场的能力,因此这个时候,就要看综合的实力,因此作为一个企业的个体来讲,面对不确定或者是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唯一可译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内功练好,将自己的方向搞好,这个时候尽可能的保持现金流和抗风险的能力,扩张的时候,以更加审慎的态度面对,才可以度过不确定的几年。

刘晖:徐教授对宏观经济进行了分析,请他继续阐述,谈谈未来走势的看法,企业在未来的情况下,如何生存,您有怎样具体的建议。

徐滇庆:如果中国能够有效的防范金融危机,中国的企业是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应该讲整体的形势就会越走越好,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说中国遭遇金融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大,这是因为过去几年之中,我们有三大改革没有认真地去做。

第一税制改革,第二金融改革,第三土地制度改革。因为税制改革没有做,今天的税制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影子之下,由企业承担72%的税收,在这样的格局之下,董事长和清洁工在税收问题上的负担是一样的,显然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大幅度的减税,而不是增税。

上一阶段讲到房产税的问题,现在房产税大的方向是不明确的,或者是说是迷失的,税改的方向应该是减税,而不是加税,上海、重庆搞房产税的试点是加税,这个大的方向是错误的。改革大的方向应该是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所得税,从72%的比例降到42%,给企业大幅度的减税,比如说给某一个企业减税100万元,让你发100万元给你的员工,员工向员工交100万的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用这样的方法调整后,低收入群体,工资可以提高20%到25%,因为工资很低,个人所得税可以不交或者是交很少,因为没有房屋根本不用交房产税

这样的话,低收入群体就可以得到实惠,要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是依靠官方主导的加工资,现在所谓的工资翻番是错的,因为政府主导的工资翻番能够给什么人加,给官员加,给国有企业加,给军人和教师加,请问能不能给农民加,能不能给农民工加,如果没有这样的渠道的话,所谓的工资翻番只会让贫富差距越搞越大,将来会出事情的,只有全面的工资改革,改结构,同时总体减轻税负,才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否则的话,只会将局面越搞越乱。金融改革必须要搞,而且要大力的推进民营银行,打通基层的金融渠道。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有渠道可以融资。实践反复证明,四大国有银行,大马拉大车,不能在微观上取得信息对称,不能给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因此金融改革之后,就能够避免金融中的很多的乱象。

土地制度改革才可以调整土地的耕地,取得足够的面积发展居民住房,这三项改革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如果无限期的推迟改革,金融结构的失衡,将会在某一天出其不意的触发金融风险,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世界各国工业发达国家,英国、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哪个国家没有遭遇金融危机,四小龙哪个国家没有金融危机,俄罗斯、巴西、印度等等,哪个国家没有遭遇金融危机,唯独中国没有。并不是说我们有避免金融危机的先天免疫力,而是因为我们动用了强大的行政力量,将灰尘扫到了地毯下面,我们要认识这个问题,提前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今后的顺利发展,否则不要说三年,什么时候金融危机爆发,几个礼拜就可以将我们冲击得面目全非,将来痛定思痛想到2013年没有及时的推进三大改革,因此要及时的预见和防范金融危机。

刘晖:谢谢徐教授,大会主席提示只有最后五分钟,最后请每位嘉宾一人一分钟,对主题进行陈词。

徐滇庆:我对中国的经济前景始终是乐观的,我们总过了千山万水,惊涛险浪,中国人修正自己错误的能力非常强。文革犯那么大的错误也纠正了,现在有一点困难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能够端正学风,上下一心,好好讨论,共同切磋,就能够找到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郭辉: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我想找出一条路,就是产业链的问题,我希望房地产商和建材供应商携手同心,打造完整的可以给客户提供价值的产业链,让我们共度难关,将我们的价值观传递给消费者,我们的增值才会更加的有意义。

陈小平:不管市场形势和宏观环境如何变化,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房地产企业,只有找准方向,苦练内功转型升级才是未来的必由之路。

潘军:在整个经济开始增速减缓,在客户购房需求发生变化,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生活大的时代背景下,我认为房地产的企业,包括行业都应该思考我们传统的模式,应该产生的变化,结合自身的特点,能够提出我们对客户新的服务的价值。当然也希望商会能够为行业争取到稳定发展的环境,也希望我们作为最大的影响中国经济的行业,能够为我们的老百姓生产出更多的,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社区,谢谢。

主持人:谢谢各位对话嘉宾,本次论坛结束。

【相关直播链接】:

直播: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3届年会(一)

直播: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3届年会(二)

直播: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3届年会(三)

直播: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3届年会(四)

中国地产六方会谈(一)抉择:调控模式站在十字路口

中国地产六方会谈(三)经济升级:城镇化转型与地产角色

博鳌·21世纪房地产主题论坛:地产金融变局与创新

【专题链接】:

(进入专题: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3届年会)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中国地产六方会谈(二)共识与多元:在迷失中厘定企业战略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7-24 15:58:00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