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高息危机来临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7-11 11:34:00

房地产开发商光鲜业绩的背后,其政府税费之重、负债利息之高、经营风险之大,非外界所能体会。除房价中的百分之六、七十直接间接地流入政府口袋中外,高负债所导致的高利息几乎“吃掉”了大半净利润,“每天送给银行几辆奥迪或奔驰”很正常。真所谓,“基本上是给政府和银行打工”。

今年的上市公司年报“窗口期”(4月30日前)后,几个数据着实灼伤了许多人的眼睛:A股2469家上市公司在2012年合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5万亿元,同比出现零增长;而同年,仅16家上市银行的总净利润就达到1.03万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53%。也就是说,银行利润占到了半壁江山。

只需简单推理,就不难知道,企业确实“基本上是给政府和银行打工”,包括房地产企业。正如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所言,“将来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几千亿的融资平台,你只是一个打工的。”

房企利息负重到底有多高?先看几个典型企业的例子。

年报显示,2012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031.2亿元,同比增长43.7%;实现净利润125.5亿元,同比增长30.4%。而年末,万科“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和“长期借款”共计616.6亿元,全年“应付利息”64.97亿元,同比增长138.6%。

保利地产发布了2012年销售额实现1017亿元的快报后,有媒体记者问,“保利净利润能否过百亿”。我说,不可能,因为保利负债额很高,利息支出很大。随后发布的年报印证了这一判断。数据显示,2012年保利地产实现净利润84.38亿元,同比增长29.20%;年末有息负债815亿元,而且负债利率比基准利率高15%。尽管利息支出与净利润不存在占比关系,但过高的利息支出却大大拖累了保利的净利润“后腿”。

鉴于万达还未整体上市,外界无从知晓其负债和净利润情况,但预计负债额高达上千亿元,而净利润可能很低。

一线优秀企业尚且如此,中小房企也好不到哪儿去,利息支出占比和增速甚至更高。例如亿城股份(000616)。年报数据显示,2012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2亿元,同比下降了11.18%;期内财务费用(主要是资本化利息)0.9亿元,同比增长了72.72%。云南城投(600239)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115.8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8亿元,同比增长11.63%;负债利率是12%左右,仅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就高达9.94亿元,同比增长了206.12%。天地源(600665)2012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4.99%,而期内利息支出超过两亿。

财务费用包括资本化利息和一般财务费用。由于企业利息支出未必全部真实地体现于当期财报中,因此难以通过财报获知企业实际利息支出。另外,由于利息支出既可以资本化也可以费用化,因此许多企业会通过将利息支出多资本化,从而减少财务费用,增加当期的净利润。所以,通过有息负债额和利率推算利息支出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

兰德咨询专题研究房企年度利息支出与净利润比例关系后发现,TOP20企业中,占比相对较低的是30%左右,高的则超过70%。全部上市房企中,81%的企业超过了33%,36%的企业超过了50%。兰德咨询是一家专业从事房企研究和战略咨询的知名机构。

据推测,2012年房地产行业企业的全部贷款加权平均利息是11%左右。如果一家企业全年加权平均有息负债额是50亿元,则每年利息支出约5.5亿元——平均每天150万元——相当于每天开出三辆奥迪或一辆奔驰!如果负债额是500亿元,则每天支付1500万元的利息,或相当于每天开出10辆奔驰给金融机构……

过高的利息负重已压得很多企业喘不上气来。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每天一睁眼,就有几十、上百万的利息支出,其焦虑感可想而知。

高利息负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自有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企业要实现规模速度扩张,不得不采取高杠杆的投资策略,进而导致高负债和高利息支出。据“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数据,截至2012年末,沪深A股和香港内房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62.27%和67.05%;剔除预收账款后的有效负债率均值分别是为48.48%和54.30%。事实上,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负债率超过80%的企业为数不少。二是负债利率较高。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两大来源:银行贷款和非银行融资。随着央行施行“利率市场化”政策,据了解,开发企业的银行贷款利率普遍比基准利率高10%以上,大致上浮区间是10%-25%,上浮方式是银行收取中间业务费、服务费等。尽管如此,也不是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都能预期取得贷款。为了缓解资金链紧张状况,企业不得不寻求基金、信托、发债等其他融资渠道。目前,这些非银行融资的利率通常是12%-15%,更高的能达到18%。而非正常渠道的民间融资,利率有的高达30%。当然也有很低的。例如,龙湖的平均负债利率只有6.72%,华润置地则只有3.77%。融资利率高低主要看企业的业绩稳健性和风险程度。在规模速度发展导向下,近年来,在房地产企业“资金池”中,非银行融资占比呈快速增长趋势,从而使负债加权平均利率持续走高。

或许有人不解:为什么不放慢速度、低负债呢?这与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的“抢市场”心理直接相关。无论是抓住没抓住已过去的“黄金十年”的,都想在“白银时代”做大做强。因为大家都知道,即便有新型城镇化利好政策,房地产企业是至多还有10-15年的好日子。

另一个不太为人所知却对房地产企业影响很大的因素是,这些年越来越严重的各类行业排名,不时地刺激着企业敏感的神经。因为大家也都知道,只要排名上去了,或者成功上市了,关注度自然就高;只要成为知名品牌企业,拿地时,地方政府就会给予地价打折优惠,房价可能卖得更高。

在为企业做发展战略咨询时,我们发现,如果给企业提出复合增长率20%的目标,企业往往不高兴,需要反复做解释、说服工作;如果目标定为30%、40%,甚至“五年翻两番”,企业就很兴奋。但如果真为企业负责,又必须将企业“从畅想拉回现实”,除非企业确有可基本支撑战略目标实现的资源和能力。

事实反复证明,只要焦虑感过重,往往会做出一些判断、决策错误。因此,适当降低负债率,逐步由规模速度导向转向质量效益导向,是企业应重点考虑、尽快决策的。

如果企业想抢占市场,不得不“三高”(高杠杆、高负债率、高利率),那么必须要有“高效运营”作保障。要实现高效运营,主要有两个举措。首先要加强管理,练好内功,确保有序、高效运转。其次,也是最根本的,要处理好创新和标准化的关系,尽量推行标准化产品的连锁、复制开发。

或许大家已注意到,近年来,万科恒大万达绿城龙湖等一线房企都已形成了包括多个产品系列的产品体系,都在不同城市、不同项目中大力推行标准化产品线的连锁、复制开发。据兰德咨询的最新统计,全国共有47个恒大绿洲,20个华润橡树湾,6个龙湖滟澜山,已开业和规划建设中的万达广场更是多达百个。受一线房企经验启发,已有越来越多的20亿以上的企业也开始了产品线规划和产品标准化建设工作。某种意义上说,房地产市场已进入以快速周转开发模式为主流的标准化时代。

也就是说,大家买的房子可能就是开发商的标准化产品,可能已有成千上万个家庭住着一模一样的房子。但这也没什么可责怪的。既然手机、电脑、汽车、飞机这些不断创新的产品也都实现了模块化、标准化、工厂化,构造更简单的房子没什么不可以的,总比独一无二却很难使用的创新产品要实用得多。

据悉,龙湖目前的产品是“90%复制+10%创新”,万科更是在住宅产业化、工厂化之路上矢志不渝地努力着。设想,几年后,当其他企业完成一个项目需要4年时,万科只需要2年——其他企业如何与万科竞争?对购房者来说,今后住在智能、环保、工厂化装配的房子里,也不是一件坏事,至少要做好心理准备。

另外,特别提请企业注意的是,如果某一阶段确定走“三高”之路,一定要构建好“资金池”,确保资金链安全;要优化负债结构;要进行资金投放效益分析,力争实现利息成本最小化和资金效益最大化。

“三高”需要高效运营、快速周转作保障,但前提是,经济基本面和房地产市场不出现大波动。对房地产市场而言,小波动是常态,大波动是危机。历经危机(比如成交量和房价下跌30%)还不倒的企业就是好企业,历经危机还能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企业,或许凤毛麟角,甚至还只是一个神话。

 (观点地产讯)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房企高息危机来临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7-11 11:34:00
过高的利息负重已压得很多企业喘不上气来。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每天一睁眼,就有几十、上百万的利息支出,其焦虑感可想而知。房地产开发商光鲜业绩的背后,其政府税费之重、负债利息之高、经营风险之大,非外界所能体会。除房价中的百分之六、七十直接间接地流入政府口袋中外,高负债所导致的高利息几乎“吃掉”了大半净利润,“每天送给银行几辆奥迪或奔驰”很正常。真所谓,“基本上是给政府和银行打工”。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