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城镇化报告:建议年城镇化率降至0.8%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7-02 09:39:00

坚持“产城融合”

在《城镇化报告》中,对于与城镇化相伴生的产业化进程,亦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徐绍史表示,随着国内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过去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走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之路”。

对此,多位参与分组审议的委员均表示了认可。有委员表示,中国推进城镇化,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工的问题。

“按照城镇化率50%来计算包括2亿农民工,这2亿人算在城市人口中但又不完全是城市人口,比例非常大。让这类人真正进入城市,真正地成为市民,应该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未来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马瑞文委员表示。

而这批农民工进入城市,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就业。在马瑞文委员看来,要使得这批农民工成为“有业农民”,在城市里有职业的农民。农民进了城,无论是长期的还是临时的,都有一份职业,最好是长期的、稳定的职业。

但是,目前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农民工或者是被动转为市民的人,其生存技能普遍较低,很难适应城市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我们了解到有些地方,被占了土地以后转为市民的这些人虽然有工作了,但是签署的合同就是两三年,有些老板明确表示这个是高科技产业,他们只能看看门或者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三年之后就辞掉他,辞掉他以后让他干什么去?” 陈喜庆委员表示。

因此,在陈喜庆委员看来,如何能够使农民工和被占了土地以后转为市民的这些人继续就业,就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农民工的市民化最重要的是要有稳定就业。

“这里面就涉及到我们在城镇化的设计上,怎么样科学合理地将农村人口的转移、经济发展的规划以及产业规划布局结合起来。” 何晔晖委员称。

据她介绍,应根据各地区的人口情况、居住情况,从国家到省里,以及到地市,统筹规划一些中小城市的布局,以及它的产业布局,“只有项目摆在那了,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人才能跟着过去”。

辜胜阻委员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前提,也是稳定就业的重要保障。要明确城市的产业定位,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真正培育起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而产业主体培育方面,要为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以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基础上,政府应构建进城人口的职业培训体系和创业扶持体系,提高进城人口的就业质量,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时帮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回归创业带动就业。

“要防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避免使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的‘拉美化陷阱’。” 辜胜阻委员表示。

而来自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则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开发新界的事例,来说明产业与推进城镇化之间的重要匹配关系。

据她介绍,新界开发之初都是农村地区,港英政府的做法是先把那里定位为工业区,政府负责把公路建好,之后开始建公共房屋,这两个依托的是产业。有了产业、有了基建、有了住房后,很重要的是要把基建和市场联系起来,没有市场承接产业,那都是空的。

“我刚才提了几个方法,一方面可以请城市企业到这里来投资,另一方面是政府投资,还有是鼓励自己乡镇的人进行投资,”刘佩琼表示,“所有这些投资先要找到市场,没有市场的带动,根本不可能。产业、市场才是基础,没有这两个,城镇化就是空话,也是不健康的”。

而在《城镇化报告》中,对此亦有正面回应。徐绍史表示,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将“坚持产城融合,繁荣城镇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壮大,统筹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问诊城镇化报告:建议年城镇化率降至0.8%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7-02 09:39:00
分组审议中,有不少委员表示,中国的城市城镇化,首先要明确是“人的城镇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降低城市化的速度,更多利用市场无形的手,避免沦为“市长的城市化”。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