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德国地区差距不大 基本实现城乡同步发展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5-06 10:34:00

“城市化是人类组织生产生活最有效的方式,能够集中解决人们健康、教育等许多方面的基本需求,是一种可持续、生态效率极高的发展模式。”德国KSP尤根·恩格尔建筑师事务所柏林办公处主管亚历山大·洛豪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城市化在协调地区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基本实现城乡同步发展

在德国,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全面协调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没有形成超级城市。

德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四座(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慕尼黑、法兰克福以及莱茵河谷地区,作为核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海德堡、弗赖堡、曼海姆这些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当地的中小企业发展良好,为人口就业提供了保障。人们的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也可以在本地解决。在这样的中小城市生活,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即使在德国农村,也看不到所谓“落后”的景象。良好的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汽车的普及,使农村可以方便地与附近城镇连结。在农村生活,既可以获得城市的资源,还能享受优良的生活环境。

财政政策发挥引导作用

为了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调控,以不断缩小各地发展差距。

两德统一期间,东德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于西德。这造成了统一后东德人口大量流失,当地经济更加不景气。为了平衡这种发展,联邦政府采取 “团结补贴”,收取税率为5%的“团结税”,每年给东部新联邦州提供120亿欧元(约合980.41亿元人民币)的补贴,一直持续至2019年。这笔补贴一方面用于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修建,以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形象;另一方面,为入驻的企业提供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东部形成了以莱比锡、德累斯顿、魏玛等各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城市。

各州财政平衡制度也是德国实现地区平衡发展的重要制度。该制度规定,财政收入高的州要通过财政平衡去补贴财政收入低的联邦州。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在六七十年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州,要靠其他州补贴财政。在财政平衡制度政策扶持下,巴伐利亚现在是德国最富有的州,每年反哺其他州的财政也最多。

注重传承城市文化特色

不同城市会给人不同的生活感受,每座城市都应有自己的身份和特色。德国很注重传统和文化的发扬,强调城市的身份认同。德国人都有浓厚的乡土情怀。选择在一个地方生活,经济条件不是唯一的考量,成长经历和身份认同,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方面,德国也走过弯路,在上世纪50年代也曾出现过对旧城的大规模改造,虽然交通设施等更为现代化,但城市因此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到了七八十年代,这一发展方向出现转变,人们意识到保护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德国制定了城市建设补贴法,用于保护部分传统建筑和文化标志,体现了价值的传承。

大力扶持高校和科研活动也是德国城市化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优惠政策补贴下,东部城市生活成本降低,并形成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吸引年轻人来这里学习生活。有了旺盛的人气,地区才有旺盛的需求;教育科研成果也可以有效转化成企业产品,拉动经济发展。

不断破解时代发展问题

当前,德国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之后,大城市资源更加集中,吸引力增强。因此对于斯图加特、慕尼黑、法兰克福、汉堡、柏林这样的大都市来说,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提供廉价的居住空间,为更多的人提供交通等基础设施保障。目前这些城市的房价出现了明显上涨。而德国莱茵州地区,出现了人口流失的情况,现在要解决的是从传统的工业城市向以科研、服务为主的城市转型问题。

洛豪森曾在中国工作过两年多,参与过上海、长春等一些城市发展项目的规划,了解中国的城镇化情况。他对记者表示,城镇化可以参照别人的经验,但不能完全跟着别人走。中国人有很强的学习意愿和能力,但对于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自己,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观察:德国地区差距不大 基本实现城乡同步发展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5-06 10:34:00
即使在德国农村,也看不到所谓“落后”的景象。良好的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汽车的普及,使农村可以方便地与附近城镇连结。在农村生活,既可以获得城市的资源,还能享受优良的生活环境。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