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版细则可操作性强 控房价挂钩收入合理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3-04-07 09:16:00

地方版“国五条”细则的陆续出台引发热议。中新网房产频道梳理发现,各地楼市细则的调控力度不一,政策有紧有松。其中,一线城市调控力度明显趋紧,例如北京,不但明确规定征收20%住房转让个税,还对京籍单身人士提出限购要求。而大部分二线城市政策力度较松,甚至被指“细则不细”。另据报道称,截至目前,全国35个城市均已公布2013年度房价控制目标,且内容基本一致,即2013年房价涨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涨幅。而针对最受关注的“20%个税”问题,则有20余个城市在细则中只字未提。

此前,面对南京版形同“微博”的简短细则,有购房者大呼不再指望能降低房价。那么,调控政策全面出台,能否抑制房价上涨的势头?各地调控细则都有哪些特点,对房地产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网友热议的诸多话题,昨日,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应中新网房产频道邀请做客视频访谈,深度解读了地方版“国五条”细则,并分析楼市走向。

焦点一:房价控制目标

观点:与居民收入增幅挂钩合理

3月31日,广州、深圳相继出台国五条实施细则,均将2013年房价调控目标设定为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涨幅要低于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而青岛、南京、大连、合肥、天津、重庆、成都等城市的房价调控目标均是如此。

对于这一目标是否合理的问题,陈国强说,201年相当多的城市把房价控制目标和居民收入与GDP两个指标相挂钩,相比之下,与当年居民实际收入相挂钩更能够反映房价和居民收入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水分更小一些,而与GDP增幅挂钩恐怕与房价控制指标之间偏离的可能性更高。

但是陈国强强调,如果拿当年房价均价的涨幅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挂钩,首先需要当地的房价水平是处在合理的状态,没有明显偏高的迹象。其次,拿当地居民实际收入增幅和房价水平相挂钩,是控制相对涨幅的合理性,其所表达的是对实际是涨幅的约束,而不是房价绝对值的下降。

陈国强还表示,从已经公布的30多个城市来看,北京是唯一一个提出进一步降低房价价格的一个城市。

按照北京版细则要求“全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与2012年价格相比保持稳定,进一步降低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的价格,逐步将其纳入限价房序列管理”。陈国强说,这是政府运用行政力量来干预市场的特征非常明显,和其他城市相比,这个做法显然带有很明显的北京特色。

焦点二:多地细则未涉及20%个税

观点:有所保留可以理解 开征后或加剧新房供求矛盾

国五条细则出台后,二手房交易征20%个税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梳理多个城市的细则可发现,“转让住房征收20%个税”并没有在所有城市的细则内容中体现:北京、天津提出对家庭唯一住房满5年的免征个税,而上海细则中并未提及满5年住房免税的条款;深圳也只提出严格执行国办发〔2013〕17号文关于出售自有住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规定。

对于这些差别,陈国强表示,不同城市在调控手段的选择应用上不同可以理解。但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还是要更多运用市场的手段,经济的手段,包括税收的手段。

陈国强称,北上广深在这一轮市场回暖当中属于“领头羊”,其所面临的房价上涨压力、市场楼市调控难度、挑战性更高,所以更有必要采取多元化的措施。而其他的普通二三线城市,包括一些省会城市楼市显然更健康一些,在调控手段的选择应用上不能够完全等同于京沪这样的城市,所以有所保留可以理解。

此前,国五条细则中有关20%个税的条款引爆了多地二手房交易。不少人担心个税会转嫁到买房者身上,同时未来二手房交易受挫,也会推高新房市场的需求。对此,陈国强表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陈国强说,以北京为例,二手房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略的主市场。二手房市场面临个税调整之后,必然会影响到市场的成交量,随着更多的需求转移到新房市场,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新房市场的供求矛盾。此外,卖房者把税赋成本转嫁给买房者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京沪版细则可操作性强 控房价挂钩收入合理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3-04-07 09:16:00
地方版“国五条”细则的陆续出台引发热议。中新网房产频道梳理发现,各地楼市细则的调控力度不一,政策有紧有松。其中,一线城市调控力度明显趋紧,例如北京,不但明确规定征收20%住房转让个税,还对京籍单身人士提出限购要求。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