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耀忠:城镇化用地需集约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3-03 11:35:00

地产中国网讯  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速度的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海南省主委施耀忠在接受地产中国网特约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当注重城镇化进程中的节约集约用地,要通过理念宣传、政府引导、制度建设、加强监管等一系列措施来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执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11年的51.27%,年均增长1.01%;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45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69079万人,年均增长1571万人。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较快发展阶段。

施耀忠指出,在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传统的扩张用地冲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意识十分淡薄;用地方式粗放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还不能完全适应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闲置与低效利用现象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数量大利用粗放,2011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为4.186万平方公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超过1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城市建设用地的4倍。

针对上述问题,施耀忠提出以下建议:

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发展理念。大力宣传我国土地利用的国情、国策、国法,大力推广城镇化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用地的规划统筹与政府引导,

加强用地的规划统筹与政府引导。统筹安排和指导城镇化建设各类专业规划用地,发挥各类专业规划控制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土地供应总量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转变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方式,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镇化建设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着力构建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健全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取得成本和占用、使用成本,完善城镇化建设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土地价格和土地税费的调控作用,着力构建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提高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效率。

推动存量建设用地开发提速提效。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大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力度,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加快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加强对低效利用土地的再开发,鼓励充分利用和立体开发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化建设存量建设用地加快开发速度、提高单位用地产出率,提升现有城镇化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水平。

充分挖掘农村节约集约用地潜力。逐步调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粗放利用和浪费,引导农村住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住宅用地集约化,引导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实现农村非农建设用地集约化,挖掘农村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潜力,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腾出更多的城镇化建设用地。

依法依规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监管。依法依规加强对城镇化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督管理,通过正面典型引导和反面典型警示,把预防和查处结合起来,确保对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把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典型的违法违规用地案件,要重拳打击,公开处理、公开曝光,做到查处一案、震慑一方、教育一片。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体系。把城镇化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成果运用,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程度高的地区,要在下年度城镇化建设用地计划安排上给予政策性倾斜,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程度低的地区,要核减下年度新增城镇化建设用地计划。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施耀忠:城镇化用地需集约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3-03 11:35:00
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速度的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海南省主委施耀忠在接受地产中国网特约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当注重城镇化进程中的节约集约用地,要通过理念宣传、政府引导、制度建设、加强监管等一系列措施来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执行。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