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一:借城镇化炒房地产概念

来源:地产中国 2013-01-31 16:44:00

在2012年住建部年度工作会上,并没有将“房地产业”、“房地产调控”、“城镇化”这三者结合起来讨论,这或许是有意回避。如此来看,想假借城镇化来炒房地产概念只能是一种幻想。

在年度工作会上,住建部已经明确的方向是,房地产调控是必须的,而且会适时而动,并尽早尽快构筑起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住建部更关注城镇化方向之下城镇品质的提高。

实际上,经过多次房地产调控持续之后,关于房地产业是否是支柱产业的争论已经毫无意义,而城镇化又吊起了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胃口。如何全面理解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的关注,摆在每一个人面前。就此,记者专访了房地产权威专家、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珏林。

他分析认为,城镇化的基础是工业化,城镇化不是高房价。就住建部2013年工作看来,不变的是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而变化的是,如何让调控更多地回归至市场调控手段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转型才有出路

从近30年,特别是近十几年中国房地产业走过的历程来看,房地产发展不平衡,不能一味地“求快”,而应“求好”、“求稳”

记者:您怎么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城镇化是否会推高房价,高房价会不会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

王珏林: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看房地产业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怎么发展。

回顾中国房地产业,其真正进入市场的时间比较短。从近30年,特别是近十几年中国房地产业走过的历程来看,房地产业本身的发展与中国经济一样,不平衡。究其原因,是由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城市发展也不均衡,不管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集中在中东部地区,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加之,家庭投资消费渠道有限,进一步导致房地产价格虚高。

目前来看,要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地发展,房地产业就应当走和整个经济发展同样的路子。即,中国经济发展不能再“求高”、“求快”,而是要“求好”、“求稳”。房地产业也应当“求好”、“求稳”。

为什么如此?因为目前我们的共识是,如果经济发展仍继续地求快,以“快”为中心发展,那么可能中国经济就会走向死角。要想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就房地产业而言也是一样的,如果靠高速发展房地产业,靠高房价来带动地价和财政增长,它是非常短命的,短期的。

美国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回升如此之慢,它主要缺的是消费,缺的是投资,需要的是钱。中国现在为什么发展好呢?因为我们有消费,我们有钱,我们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支撑我们的经济。

所以房地产业必须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不能是一个短命的市场,因此必须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可持续。

高房价难持续

高房价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不断推高的房价,势必会出现泡沫,而且这种泡沫不仅会危害房地产业,还会波及金融业

记者:房价上涨,开发商才会赚得盆满钵满,买房的人也会有一种看涨不看跌的心理。为何会说高房价不可持续?

王珏林:高房价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一个市场要健康发展,就要稳定和公平。制度公平,设计公平,社会大众才能够认可,也才能够持续。不断推高的房价,肯定得出现泡沫,而且这种泡沫不仅会危害房地产业,还会波及金融业。

我一直强调高房价的危害性,因为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泡沫,影响极大,国际上的惨痛教训不少,如美国。我们国家如果这样走下去,一旦泡沫累积过大,最后破灭,后果也不堪设想。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不管是国家的钱,投资商的钱,还是个人家里的钱,只要你大量投入了房地产。当你的房产不值钱的时候,当你占有的土地,不能兑现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们还有什么,我们的发展后劲和潜力又在哪儿?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警惕一:借城镇化炒房地产概念
来源:地产中国2013-01-31 16:44:00
在2012年住建部年度工作会上,并没有将“房地产业”、“房地产调控”、“城镇化”这三者结合起来讨论,这或许是有意回避。如此来看,想假借城镇化来炒房地产概念只能是一种幻想。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