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业态融合让文旅产业“活”起来

来源:人民网 2023-09-15 16:13:33

从沉浸体验的文博馆,到座无虚席的音乐演唱会,再到具有国潮风尚的文化旅游节,近期,文旅融合的旅游模式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今年,我国旅游市场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丰富优质的旅游供给为文旅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将成为拉动文旅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培育多元共生的旅游业生态体系,有利于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文旅场景丰富多样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9.29亿,同比增长63.9%。

刚刚结束的暑期出游,是观察文旅趋势的重要窗口。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暑期旅游市场监测报告》显示,暑期旅游市场热度不断走高,旅游市场出现“业态上向产业链下游、空间上向远程目的地”同时扩散现象。

学生们在国家博物馆中进行沉浸式参观,见证历史与文化的神奇悠长;青年们结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walk,在苏州古城里来一场国风之旅;络绎不绝的游客们在河南郑州的“夜游”活动中感受夜演、夜市、夜生活,体会夜色的瑰丽......

文旅融合体现在多元生活场景中,亲子游、休闲游、夜间游等多种出游形态使得文旅消费热度持续升温。

近期的文旅市场也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认为,传统形态与新业态的“同台共演”,传统的景区游、生态游与乡村游、周边游等新兴旅游业态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独唱”与“合唱”的融合,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加强融合,呈现出农文旅、工文旅、商文旅等多种文旅形式;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共创共享,主客一同体验夜间场景,共促夜间经济繁荣。

文旅项目品质提升

随着消费观念、旅游理念的不断改变,文旅需求也呈现出升级趋势。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随着大众旅游从初级阶段走向全面发展新阶段,多样性和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开始倒逼旅游供给侧创新和结构性优化。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40个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拟入选项目,其中,有洋溢着艺术与青春气息的音乐盛会,有以地方戏韵带来缱绻美感的昆曲表演,也有以民俗文化滋润心灵的实景演出。

文旅项目的品质化打造不仅向社会提供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平精湛的文旅内容,还能够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完成相关消费扩大,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文旅产业提质增效、铸就精品,对于文旅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推动作用。提炼精品、推出经典,是文旅领域与时俱进的重要突破。”孙若风表示,文旅精品项目能对创作生产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同时也能让人民享受到优质的文旅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数字技术创新发展

8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的通知》,明确启动12个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

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主要涉及演艺装备、游乐设施、智慧旅游与景区建设、艺术显示与交互体验、文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等特色鲜明、应用性强的场景,位置部署在北京市、辽宁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依托单位既有行业知名企业,又有国内重点高校。

借助科技创新实现智慧化文旅内容,以技术创新协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利于文旅产业的数字化长效发展。戴斌表示,预计从2024年开始,旅游消费各项指标增速将回归常态,旅游经济将转向资本、科技、数字化和文创驱动的内生性增长模式。

未来,文旅发展将在不断融合创新之中,呈现文旅产业新特色,激发文旅市场更大活力。“文旅业作为内容产业,只有把特色挖掘出来,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同时特色需要创意来呈现,模式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创意。在融合的大时代中,主动与时代、行业相融,在发展过程中有所创新。”孙若风说。


(责任编辑:孙悦)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多元业态融合让文旅产业“活”起来
来源:人民网2023-09-15 16:13:33
从沉浸体验的文博馆,到座无虚席的音乐演唱会,再到具有国潮风尚的文化旅游节,近期,文旅融合的旅游模式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