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房不认贷”提振市场预期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23-09-10 17:06:56

备受关注的“认房不认贷”政策终于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四个一线城市先后落地。对于最近落地“认房不认贷”政策的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而言,能够修复市场情绪和预期,提振信心,使更多购房人享受首套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优惠,有助于降低购房成本,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速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

“认房又认贷”是在市场过热阶段一些城市出台的房地产调控举措,购房家庭无论在购房城市是否拥有住房,只要能够查到购房贷款记录,申请贷款时均按照第二套住房确定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相较于首套房,购买二套房的首付比例高,房贷利率高,购房成本高。“认房又认贷”对改善性需求的购房者影响较大,想卖掉原有住房买更大面积住房时,要执行较高的二套房首付标准和房贷利率。

随着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7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进一步落实好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8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政策措施。随后,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四个一线城市陆续宣布“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同时,武汉、长沙、成都、厦门等多城市也宣布了“认房不认贷”政策。

“认房不认贷”政策出台及时有力。当前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阶段,销售较为低迷,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一线城市和一些热点二线城市相较于其他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虽更坚挺,却也出现了成交量下降、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认房不认贷”是房地产信贷政策的实质性宽松,政策力度大,有助于稳定各方对市场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继续增大,在“金九银十”和年底销售旺季来临之前为市场注入活力。

“认房不认贷”会给购房家庭带来哪些实质优惠呢?以北京为例,名下无房,但曾经有过贷款记录的购房家庭,根据购买的是普通住宅或非普通住宅等情况,首付比例从60%至80%,降至35%至40%。同时,由于房贷利率下降,为购房支付的利息也将减少。总体而言,“认房不认贷”后,购房门槛和购房成本将明显下降。

“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后,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热度有不同程度回升。新房到访量和认购热度有所上升,二手房方面,中介带看量增长。“认房不认贷”政策更多利好“卖一买一”的购房家庭,因此房地产经纪机构的二手房挂牌量也有所增长。

“认房不认贷”后会不会造成房价大涨?实际上,由于当前新房市场上房企的主要目标仍是积极促进销售增长、回笼资金,预计销售数量会有所增长,但价格将保持总体平稳。新政落地后,二手房房主的预期有一定变化,认为市场将趋稳,因此一些比较紧俏的住房议价空间相比前一段时间可能会变小。不过,二手房市场在挂牌量增长、供给较为充足的情况下,预计价格仍将以稳为主。

“认房不认贷”让过去因为首付限制或政策不明朗而观望的购房者更有入市积极性,房价逐步企稳,有助于房地产市场减轻下行压力。当前楼市政策调整,主要目的均在于稳预期、防风险、保稳定,旨在助力市场企稳回升,并重回良性运转轨道,而不是为了重回过快增长的老路。

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和平稳健康发展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作,各地仍将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而基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继续推进,人们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持续增长等因素,房地产市场有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加之政策持续调整优化,我们应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王永超)
网站无障碍
“认房不认贷”提振市场预期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3-09-10 17:06:56
备受关注的“认房不认贷”政策终于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四个一线城市先后落地。对于最近落地“认房不认贷”政策的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而言,能够修复市场情绪和预期,提振信心,使更多购房人享受首套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优惠,有助于降低购房成本,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速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