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定位不会改变

来源:经济日报 2023-08-23 10:05:51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70个大中城市房价等数据来看,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中,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仍存下行压力。当前,从中央的有关部署到各地因城施策,都在强调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居住需求,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觉得,“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是针对房价过快上涨时提出来的,当前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炒房的没那么多了,再提“房住不炒”已不合时宜。果真如此吗?

事实是,当前仍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我国房地产市场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商品房总体告别短缺,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供大于求,很多城市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然而,“房住不炒”定位仍然要坚持,没有过时。这是因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分化明显,在一些热点城市,供不应求的情况依然存在,一旦炒作房价重来,又可能重走过度依赖房地产的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房住不炒”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一项总原则,不应也不会改变,须长期坚持。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客观事实。不能夸大其作用,像过去一样对这一行业存在过度依赖的倾向;也不能轻视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

强调房地产市场支柱地位和对宏观经济的作用,不是重走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房价过快上涨的老路,不代表房价又要过快上涨。当前出台的一系列助力市场企稳回升的政策,是为了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际上,房地产业将逐步进入总量略减,平稳发展的轨道。在很多城市,供需基本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已经不具备过快上涨的基础。

2022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1%。与房地产业有密切关系的建筑业,2022年增加值占GDP的6.9%。把两个支柱产业稳住,对稳定经济大盘有重要意义。房地产的相关贷款占银行信贷的40%,房地产的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居民财富60%在住房上,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房地产业对原材料供应、家具家装等上下游产业以及就业的带动作用也都非常突出。因此,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房地产业在过快上涨阶段存在“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特点,“三高”模式让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存在很大弊端,如今已经难以为继。历经多年的累积,房地产行业在逐步进入新阶段时,问题越发显露。个别房地产企业目前经营遇到一定困难,特别是一些龙头房企债务风险暴露。处于调整阶段的房地产行业正在修正过去存在的问题,探索房地产健康发展新模式。

针对市场中出现的已售逾期难交付项目,有关部门和各地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进保交楼,目的在于让相关房地产项目渡过暂时难关,维护好购房居民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出现逾期项目的企业仍应履行好自救主体责任。针对一些企业出现的违规挪用预售资金等问题,有关部门也要严格依法依规处理。

应该看到,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在持续推进,农民走向城市有大量住房需求。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仍不断升级,对好房子,对改善居住条件同样有大量需求。加之发展住房租赁,大力推进改造城市老旧小区等举措,都决定了房地产行业仍是大行业、好行业,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可期。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美好期待。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的同时,我国还加快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明确了住房保障的顶层设计,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重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别是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各地出台相关规划,旨在更好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居住问题。租购同权正在慢慢实现,以学区房名义炒作房价的问题,也正在通过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实现逐步改变。住有所居,且更加宜居,定会更好实现。

(责任编辑:孙悦)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房住不炒”定位不会改变
来源:经济日报2023-08-23 10:05:51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70个大中城市房价等数据来看,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中,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仍存下行压力。当前,从中央的有关部署到各地因城施策,都在强调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居住需求,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觉得,“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是针对房价过快上涨时提出来的,当前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炒房的没那么多了,再提“房住不炒”已不合时宜。果真如此吗?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