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措施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及创业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20-08-07 16:40:2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8月7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哈增友、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负责人吴晓玲介绍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农民工就业创业相关举措情况,并答记者问。

【光明日报】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地方返乡农民工滞留在乡村,请问农业农村部如何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下一步还将有哪些措施来引导群众更好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谢谢。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负责人 吴晓玲】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的问题,农业农村部按照中央部署,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的实施方案》,同时召开了视频调度会,全面部署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及创业的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全面推动政策落实。重点是落细落准援企稳岗政策。设立农民工就业补助资金和一次性创业补贴资金,落实支农支小政策,开发“惠农”产品包、“劝耕贷”等金融产品。

二是着力拓宽就业渠道。以“回归农业稳定一批、工程项目吸纳一批、创新业态培育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就业岗位。

三是合力开展指导服务。通过系统监测、大数据调度等手段,摸清返乡留乡农民工底数,了解本地用工需求,搞好用工信息对接。

四是加强技能培训。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和培训项目,通过互联网开展线上培训,提高转岗技能,帮助农民工向小店主、新农商、配送员、导游员等方向转岗。

从监测调度情况看,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已取得积极进展。截至7月底,全国新增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1300多万。其中除在本地企业就业及务农外,还有5%的返乡留乡农民工通过云视频、直播直销、民俗特类产业等新业态创业。同时,各地还新增了一批乡村保洁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防疫消杀员等公益性岗位。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在落实好15部门出台的《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基础上,进一步集成政策措施,集聚资源要素,集合公共服务,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

一是落实扶持政策稳岗。按照15部门的意见,重点推动发展乡村产业吸纳就业,推动项目建设促进就业,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优化就业服务送岗。指导地方开展“一窗口、一门户、一站式”服务,提升县乡行政大厅就业服务窗口和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指导县乡服务机构,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是强化技能培训转岗。将有意愿的返乡留乡农民工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充分利用远程视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就业创业导师队伍和专家顾问团的辅导作用。

四是鼓励创新创业增岗。引导返乡留乡农民工发展乡村车间、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创意农业等,带动农民工就业。依托加工流通、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加农民工就业。

五是拓展就业形态扩岗。支持企业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用工等形式,鼓励企业间开展用工对接,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和服务外包,吸引农民工在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交替上岗,实现农民工多形态就业。

为推动上述措施落实,我们将指导县乡开展“进村入户、把脉服务”活动,组织机关干部、专业机构、用工企业进村入户,强化信息、岗位、培训对接,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尽快就业上岗。

我们相信,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增加农民工创业规模,扩大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完成今年农民就业增收目标,形成就业促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谢谢。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四项措施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及创业
来源:中国政府网2020-08-07 16:40:2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8月7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哈增友、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负责人吴晓玲介绍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农民工就业创业相关举措情况,并答记者问。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