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世界级起飞”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8-04-23 08:35:14

去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由此进入快车道。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成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之一。


相比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湾区——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认清粤港澳大湾区优势的基础上,应当重点分析解决一些阻碍大湾区定位发展的因素,积极学习国外湾区建设经验,最终实现对内提升粤港澳融合发展水平,对外推进我国整体开放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金融、产业体系、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领域存在明显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约6659万,庞大的人口基数、众多国内外人才聚集,使其具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广州及深圳也具有很强的金融中心属性,各类金融资源丰富,跨境业务空间很大。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健全,既有佛山等一批制造业集群,又有深圳这样的科技创新产业基地,还有香港作为金融产业和服务业的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部,背靠中国内陆腹地,对外可辐射东亚、东南亚各地。大湾区目前的基础设施已具贯通的条件,北京到香港的高铁互通、港珠澳大桥建成,一小时内的大湾区高铁半径形成,全程涉及到大湾区的11个城市。


同时也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首先,广东、香港和澳门是在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行政体系上都有差异的三个地区,三地在法律、税务等一些配套设施上也多有不同。比如在相关税收方面,香港人在内地工作超过183天,就要额外缴纳税收,只有停留少于183天,才只计算内地所得工资。这类差异对于大湾区的人员、人才交流影响很大。除了上述软性层面,目前的人口流动、交通运输等硬件上也还有一些欠缺。


要克服上述问题,目前看来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从疏通整个湾区网络入手,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合作为辅助,共同将三地的不同制度文化和目标诉求融入到一个市场网络和愿景中来。这些工作包括:


建立湾区“大脑中枢”机构,统一协调三地事务。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两个特别行政区和9个城市的协调,需要国家成立大湾区相关领导机构,形成中央建立领导机构、相关部委协同和粤港澳参与的机制,还要建立起具体的协调机制。


推动整个湾区人员的自由流动,解除大湾区对人员流动的限制,在税收、签证政策方面出台对香港、澳门更开放的政策。比如规定,大湾区内部人员不管是从港澳去内地,还是从内地到港澳,如果是短期工作,一两年内在纳税、签证方面尽量简化。


香港、澳门与内地的公共交通仍需进一步互通。由于香港很多年轻人面临着购房难的问题,如果大湾区最终能够形成三地互通,借助便利的交通,可以实现大湾区内居民“在港上班、在内地居住”的可能,这不仅能够解决香港的住房难问题,还能为年轻人提供机会,有助于社会稳定。


把大湾区打造成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海外资金,而当地财富也需要有相关机构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大陆资本市场的发展,减少资本市场的波动。如果能够打造大湾区财富管理中心,不仅能够吸引资金,本身对大湾区的金融支持也会非常大,同时还有利于培育和促进大陆的金融市场。


利用地区庞大的市场和资源,使大湾区成为生产、运输、推广、销售方面全面良性循环的生产基地,把大湾区的人流、资金、物流的长处发挥到最大,并把各个城市联合在一起。


以香港为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资本市场、引进外资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香港的金融市场可以更好地发挥吸引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企业来上市的作用,包括吸引印 度、中东、美国、欧洲等地区的企业。如果能把海外优秀的公司引到香港上市,这有利于推动香港的资本市场发展,进而为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依托大型科技企业、科技人才,把全球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引进来,同时能够利用大湾区强大的市场、先进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把大湾区打造为国际高端科技制造中心。


有理由相信,依靠我国现有的发展基础以及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能够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产业城市集群。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世界级起飞”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8-04-23 08:35:14
去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由此进入快车道。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成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之一。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