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城镇运营投资论坛圆满举行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7-01-08 13:29:00

2017年1月8日,“中国城镇运营投资论坛2017”暨中国城市运营联盟倡议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城市运营投资全产业链各领域的百余家机构参加会议。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城镇化促进会联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中信PPP联合体、中国银行、中国建筑等55家机构举行了中国城市运营联盟发起倡议活动,希望汇集更多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中国城镇运营实践,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资机会。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孔丹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指出,新型城镇化要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和提炼,形成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创新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在城镇运营投资实践中,要把规划的引导作用凸显出来,通过“多规合一”形式把规划蓝图确定下来,引领产业要素和资本要素集聚;要通过投融资体制创新,使城镇化走出完全依靠政府资金和平台的老路,形成更多依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城市运营PPP模式;更加关注产业大配套、产业大协同,推进产城融合、产融结合,赋予新型城镇化更多的产业内涵。

活动现场

中国城市运营联盟发起机构表示,中国城市运营联盟的建设将聚集业内实力机构,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打造引领城市运营规范与标准的重要专业组织,城市运营、特色小镇项目孵化器。联盟运作将在汇集中国城镇运营和“PPP”模式的相关理论探索,以及“多规合一”的城镇运营项目实践经验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城镇运营项目的策划、规划、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分享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收益。

城市运营、规划引领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世界历史上规模巨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从高速发展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作为新时期中国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布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汇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设计,需要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规划引领,需要用规划来规范产业支撑、设施配套、城乡统筹和城市管理,汇集政策、产业和投融资资源,推动城镇、产业和金融的融合发展。

中信城开PPP首席顾问、华晟基金董事长 林竹

中信城开PPP首席顾问、华晟基金董事长——林竹博士的“迎接中国的城市运营时代”主题发言分享了中信城市运营PPP创新模式的经验,以土地运营为基础,以产业运作为保障,以资本运作为核心,以构建产业、文化、交通、生态和人居环境等城市综合系统为目标,通过PPP运作方式,以前瞻性的城市发展策划和规划、土地整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投资等一系列的资源整合运作,提升目标城市的功能规模和资源价值,最终获取城市整体资源溢价和城市投资增值收益。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推动下,中国的特色小镇建设逐渐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特色小镇”成为市场热点,但与此同时,冷静的态度与科学的认识同等重要。特色小镇要小而美,新而活,建设特色小镇要找准定位,在规划设计中凸显个性与差异,面对特色小镇这种新的业态,开发商的角色则从整合地产产业链进化到整合更广泛的社会资源。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副主任 乔润令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副主任乔润令从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导向与市场机遇两个方面分享了他的看法,最后他指出,特色小镇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

市场主导、金融创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主任 焦小平

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平衡发展、全面发展,以投资推动为主转向以市场和创新驱动。资本是产业的血液,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创新利用社会资本促进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是当前创新发展中的一大主题。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主任焦小平指出,PPP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供给管理模式,是政府、市场、公众互动共治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公开透明、专业高效机制,让社会参与管理城市、运营城市,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贾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指出,中国新型城镇化形成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引擎和动力源,伴随多轮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和产业升级,天文数字的资金投入成为巨大挑战,政府必须以PPP创新作为战略性对策。PPP的正面效应从政府主体角度看,减少财政支出的压力,提高财政资金总体使用绩效和政府履职能力,社会公众可以得到受益和实惠,已经壮大、在资金力量上已经雄厚起来的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持有主体中,一大批有日益强化的发展意愿、并在偏好类型上适合PPP的企业,会打开他们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可以呼应现代市场体系运行的产权基石方面的制度创新,混合所有制的突破,深刻、长远地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 强化增加有效供给、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选择性“聪明投资”,PPP模式对于供给侧发力优化结构,助益适应、引领新常态相对应的潜力空间十分可观和可贵。

国家开发银行行务委员 蒋志刚

开发性金融介于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之间,全面服务国家战略,但以市场化运作,保本微利。国家开发银行行务委员蒋志刚指出,PPP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改革中从后台走向前台,并详细解析了PPP融资模式各参与者的功能定位、融资补偿机制、融资模式三大结构以及银行操作等关键要素,他认为只要把握这些关键要素,PPP模式融资创新才能在项目实操中落地。

产业协同、联盟推进

发改委发布实施“千企千镇工程”, 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根据“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小(城)镇创建模式,搭建小(城)镇与企业主体有效对接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镇企融合发展、共同成长。

新型城镇化在推动城镇、产业和金融的融合发展中,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已在城镇运营中广泛应用,这为全社会的城镇运营商、产业集团及投融资机构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中信集团业务协同部 苏国新

中信集团业务协同部苏国新总经理在论坛上表示,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企业,中信集团这些年发展积累的经验就是在集团内金融、实业各板块之间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开展跨界协同,联合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综合服务,提升客户价值。城市运营PPP模式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项目的咨询、投融资、建设、运营等需多家单位参与。以PPP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协同合作,只有联合更多的内外部资源,借助各自的优势,通过建立协同、共赢的机制,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快更好的落地和实施,健康可持续发展。2014年底集团业务协同部在集团内部组织下属16家机构成立“中信PPP联合体”,搭建了以探讨PPP合作模式,推动信息交流与共享,加强内外部项目合作的协同平台。近些年,协同部推动中信集团与30余个地方政府和央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中信将以集团的业务协同资源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城市运营联盟”的建设,为联盟带来更多更好的协同理念,推动联盟持续健康发展,联盟作为中信外部产业大协同平台,会将中信系机构的业务协同通过联盟延伸到合作伙伴,在更广泛的市场化共享机制中推动项目的实施和落地,为中信方以及各联盟成员的业务带来促进。

中国城市运营联盟发起机构围绕“城市运营”、“特色小镇”投资全产业链,建立协同共赢机制的倡议得到业内众多机构的积极响应,各行业专业机构希望通过市场化运作共同建设联盟,整合金融、产业、政府、智库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为参与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各类市场主体打造中国城镇运营投资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大协同平台,更好地推动我国城镇运营投资的创新发展。

碧桂园集团首席战略官 林昭宪

科技小镇是碧桂园集团在特色小镇建设领域的创新和尝试,碧桂园集团首席战略官林昭宪表示,以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和行业研究等基础理论相结合,系统制定小镇产业规划是科技小镇项目成功落地重要因素之一。

天安数码城集团总裁 杜灿生

天安数码城集团总裁杜灿生在演讲中强调在“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圈”的建设与运营中,要借力国际资源实现创新要素对接,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有机结合,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共同打造创新企业生态圈。

中国母基金联盟秘书长 唐劲草

中国母基金联盟秘书长唐劲草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金小镇在论坛上也与大家分享了他的观点。

(来源: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2017中国城镇运营投资论坛圆满举行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7-01-08 13:29:00
为大力推进中国新兴城镇化建设,发展特色小镇,中国城镇化促进会联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中信PPP联合体、中国银行、中建总公司、光大银行等机构,创始发起“中国城市运营联盟”,于1月8日下午在北京举办“城镇运营投资分论坛”暨“中国城市运营联盟”倡议活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