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提全面放开机场建设准入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9-29 09:16:00

原标题:我国首提全面放开机场建设准入 盈利难问题是最大阻碍

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已经严重拖慢民航业前进的步伐,为此,我国终于决心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昨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在《研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民用机场》中指出,我国拟在民用机场建设和运营市场方面全面放开准入。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我国此前曾多次鼓励开放民用机场领域,“全面开放”的说法还是首次提出,彰显了我国引民资、降门槛的决心,但与此同时,机场盈利难的问题仍是吸引社会资本的最大阻碍。

近年来,我国多个部委频频提出要开放民用机场准入。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要进一步开放民用机场等领域准入。8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也公开表示,政府将最大限度地向民间资本放开民用机场等领域。不过,有多位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全面开放机场准入”的说法是第一次提出。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研究员罗仁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本次表态象征着我国对民用机场市场准入做出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他表示,全面放开准入或将从两个方面着手,在投资前,我国将进一步去除民用机场建设和运营方面的显性、隐性门槛,加大力度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用机场领域,在投资后,则可能简化民用机场建设的程序,缩短审批流程。

据介绍,民用机场的建设审批流程繁琐,从审批、建设到颁发证书需要60多个步骤,花费时间可能长达两年,今后这些流程和时间有望被简化。

不过尽管我国全面开放了机场建设准入,期望最大限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该领域,但仍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大部分中小机场目前仍难逃亏本的困局。此前一组被业内广泛引用的数据显示,我国200余家机场中仅有50家大型机场实现了盈利,其余全部亏损,“为了保障各地居民出行便利,我国近年来在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新建了许多机场,但在实际投入运营后才发现,这些机场的客流量不足,大多很难实现盈利”。

对此,北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要想吸引民资进入亏损的机场建设中,就必须给机场建设赋予高附加值,“虽然民资投资建设机场可能会亏本,但当地政府可以明确地将机场内的店铺、周边的土地开发权让渡给民营企业,让它们从另一个角度获益,以弥补机场本身的亏损,这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都机场等四机场因延误超标遭罚

北京商报讯(记者 肖玮)今年以来,因消费者对于航班延误怨声载道,再加上航班事故多发,民航局对于航企和机场的管理明显从严。昨日,民航局披露,根据《落实2016年航班正常管理措施及监测指标的通知》,对于航班正常率未达标的四家机场进行停止受理新航线航班申请等处罚,包括首都机场、南京机场等。

民航局强调,自9月23日起,停止受理首都机场的加班、包机和新增航线航班申请。浦东机场3-8月连续6个月、南京机场7-8月连续2个月航班正常数据不符合要求,继续停止受理加班、包机和新增航线航班申请。而虹桥机场虽然8月数据已达标,但因7月数据不符合要求,继续停止受理其加班、包机和新增航线航班申请。

此前,民航局副局长董志毅曾说,2016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预计达4.85亿人次,全行业将保持中高速发展。但随着航空旅客人数激增,民航业发展明显提速,但也衍生出航班时刻资源紧张以及延误率高等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今年5月,民航局刚因航班延误问题给5座机场开出罚单,包括福州机场、厦门机场、浦东机场等。业内普遍认为,虽然已经度过暑运旺季,但进入四季度节假日较多,运输压力进一步提升,再加上民航业监管趋严,更多机场和航企恐将遭到处罚。

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我国首提全面放开机场建设准入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9-29 09:16:00
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已经严重拖慢民航业前进的步伐,为此,我国终于决心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昨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在《研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民用机场》中指出,我国拟在民用机场建设和运营市场方面全面放开准入。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我国此前曾多次鼓励开放民用机场领域,“全面开放”的说法还是首次提出,彰显了我国引民资、降门槛的决心,但与此同时,机场盈利难的问题仍是吸引社会资本的最大阻碍。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