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是实体书店的生机?复合业态并非万能药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6-15 09:58:00

书店能带来什么“调性”

另一方面,书店的经营模式由单一的图书零售转变为复合式业态,恰恰契合了购物中心有关体验式营销的升级需求。

“这是一种新的业态品种,确切地说应是跨界的文化主题店,书籍仅是它的一个基因。”朱凌波评价说。

与新近兴起的西西弗、方所等书店相比,早期的“光合作用”虽然也具备了复合业态的雏形,但多元化程度还不够。

在朱凌波看来,目前的复合型书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类百货”性质,有服装、箱包等,有的甚至把图书作为场景或媒介,典型的如方所书店;第二种则像“单向空间”一样,从书店变成公共社交场所,有培训、沙龙、新书发布会等各种活动。

过去,购物中心对这种复合式经营并不认可,认为其打着书店的“旗号”,摆一堆零售商品,却享受着书店的低租金。

但最近两年,购物中心对书店业态有了新认知:读者对复合业态有消费需求,只靠图书零售也无法营利。书店虽然承租能力差,但有特色,能增加商场的差异化和调性。

所谓调性,就是商场基于自身定位,其环境和场景如空间、色彩、音乐等,传达给客户的文化和体验。

咖啡餐饮、文创品等,让图书在场景化下销售,满足了读者对文化氛围的偏好。如在方所书店或Page One书店,很多读者进店后会先拍照片。

一个现实是,目前中国口碑不错的书店不多,购物中心选择有限。比如,北京鸿坤广场购物中心曾希望引进一家书店,但后者条件甚高,装修及买书的费用都由商场支付,书店只冠以品牌并负责管理。

在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平看来,书店之所以“狮子大开口”,固然是由于希望引驻书店的购物中心日渐增多,也是因为书店本身的营利能力仍然较弱。

据文娟介绍,选择哪种类型的书店与购物中心的客群定位相关。在朝阳大悦城,“单向空间”对社会声音、精神层面的吸引最被看重。

“有了它,消费者会获得文化归属感。”她说,朝阳大悦城的主客群定位是25~35岁的新兴中产及高知阶层,“单向空间”传达的人文思想、独立精神等与之相符。

书店引来了哪些人

在张婧看来,书店对购物中心更重要的回报是非利润的辐射性效应。

比如,2016年初,演员陈坤在Page One举行新书《大宇宙》发布活动,吸引诸多粉丝、媒体到场和关注,对三里屯太古里也起到引流效果。

Page One与三里屯太古里项目的开放商——太古地产有限公司有长期稳定的合作。除三里屯外,该公司在北京的另一个项目颐堤港也引入了这家书店。

除了较低租金、较长租期、装修补助三大优惠外,一些购物中心举办活动时,也会“覆盖”项目内的书店。

2015年圣诞节,三里屯太古里邀请了来自芬兰、经专业认证的圣诞老人到商场作现场巡游。他们在Page One与读者也有互动交流、派送礼物。太古里还利用线上线下的媒体资源为Page One作推广。

书店每年组织、参与活动的场次,不同商业体规定各异。大悦城对此没有硬性规定,“只是双方会不定期作非正式的交流探讨。”文艳说。

目前,主要有两种购物中心倾向引入书店。一种是主题化的,客群中年轻人或白领阶层较多,精神文化需求高;另一种是较大的社区型超市,人们不满足仅购买生活用品,书店的存在提升了消费层次。

“商场希望能借此提高自己的调性,使引入的人流整体素质较高,同时也是项目内其他业态比较需要的客流。”王永平说。

对于购物中心来说,其经营是动态型过程,会不断调整品类和业态,每三、五年是一个大的调整期。

而业态构成是有梯度的。书店与餐饮、儿童消费品等都属于低租金业态,一般作为提高中心档次、拉动客流的品类,会以相对较低的租金来培育。“先利用这些业态把客流吸引过来,再进行调整。”朱凌波说。

在王永平的观察中,虽然商业地产对书店的认知较前几年有了跨越式发展,但并非购物中心的必选。除调性的考虑之外,往往要在商业条件上作太多妥协。

“不仅租金低,而且要把面积放大到允许它经营盈利性商品,比如咖啡餐饮。”他对本刊记者说:“所以,书店现在都讲究‘打包’,否则租金全免也不肯进驻,说到底书店不是赚大钱的买卖。”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购物中心是实体书店的生机?复合业态并非万能药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6-15 09:58:00
5年前,曾被视为传统书店转型标杆的“光合作用”倒闭。彼时仅在北京,口碑不错的“第三极” “风入松”等书店也相继停业。盈利能力脆弱,使书店成为人们眼中悲壮而艰难的存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