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城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5-04 11:07:00

  ■预计全市纳税人年减税规模约50亿元,有利于企业增强后劲

  ■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

  5月1日起,我市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最后四个行业告别营业税,涉及的纳税人是之前的1.4倍。“全市11万余户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及其上、下游纳税人都可享受减税、抵扣优惠,预计全市纳税人年减税规模约50亿元。”市国税、地税局人士说。

  此轮营改增“双扩一减”,企业实惠多

  营改增要让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市国税局人士介绍,本轮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了,新增的四个行业在税率设计上,建筑业、房地产业适用11%,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适用6%,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3%。其抵扣范围扩大了,新增不动产、商标权之类的无形资产等项目费用如今也能抵扣了。一些工业等企业表示这样一来缴税少了,投资建厂房、开展技改的信心更强了。新增试点还对行业原有营业税优惠政策原则上延续,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政策。“这些举措有助于企业减轻生产成本,增强经营动力。”一些外贸企业表示。

  无论制造业、商业等原增值税纳税人,还是营改增试点纳税人,5月1日以后购买或租入不动产所支付的增值税都可抵扣。“这是增值税改革的重大突破,短期来看,增加进项抵扣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尤其为处于转型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赢得‘缓冲期’;长远来看,将刺激不动产的消费需求,有助于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发展。”市国税局人士说。

  此轮营改增中,生活服务业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居多。营改增后,小规模企业将按3%征收增值税,与原来的5%营业税税率比,减税40%左右,月销售额3万元以下(按季申报的9万元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还可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

  老百姓受益,二手房交易税负略有下降

  昨日9点20分,位于石皮路的市地税局契税所内,转让梁溪区梨花家园一套82.5平方米二手房的季勤芬顺利拿到了增值税发票。这也是该所针对不满2年的二手房开出的首张增值税发票。

  “‘营改增’让我少缴不少税呢。”季勤芬在向税务人员咨询后喜滋滋地说。此次她只需缴增值税22512.15元,比原来的营业税应缴纳额少了1125.61元,个人所得税也少缴了225元。而买主缴纳的契税也比营改增前少了225元。

  市地税局工作人员介绍,当前,我市二手房交易红火,营改增对此起到积极助推作用。二年以内的二手房,如成交价为100万元,且适用5%税率的,营改增后应缴增值税100万÷(1+5%)×5%=4.76万元,比营改增前减少约2400元。个人所得税为9524元,比营改增前少了476元。契税在适用3%税率的情况下,营改增后需缴的契税100万÷(1+5%)×3%=2.86万元,比营改增前减少约1400元,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也相应降低。二年以上的二手房,虽无需缴纳增值税,但个人所得税及买方的契税也相应降低。截至当天下午三点,市契税所共叫号办税近230个。

  国地税合作共建,全力确保营改增顺利推进

  为确保纳税人“来之能办、办之能快、快而又好”,我市国税、地税部门加强了合作。目前已在工运路办税厅、新吴区办税厅和市政务中心办税厅实行国地税合作共建。在工运路办税厅看到,一建筑安装企业会计老陈仅用几分钟就办妥了缴税事项。“本以为要国、地税窗口分开跑,没想到一个窗口就能办妥所有涉税事项,太好了。”他高兴地说。

  市国税局人士介绍,营改增后,纳税人在国税窗口代开发票、建筑业预缴增值税时,由国税一并征收相应的地方税收;地税机关继续受理纳税人销售不动产和其他个人出租不动产的申报缴税和代开增值税发票业务。国地税部门还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在各办税服务厅增开营改增办税专区,畅通导税、咨询、维权、一站式办税等绿色服务通道。

  之前,我市已分行业、分规模、分区域,开展相关涉税政策、系统操作培训,共印制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余万份,并通过短信平台、语音通等第一时间告知纳税人。一个多月来,国、地税部门也保持“5+2”、“白加黑”工作状态,全力攻坚“营改增”。(无锡日报)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锡城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5-04 11:07:00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