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时代四大猜想:房价将大涨 股市或见底

来源:新京报 2015-10-27 08:47:00

猜想3:

每次“负利率”房价必飙涨?

通常情况下,负利率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效果,是银行储户将购买商品消费,或者购买资产如房地产、存款、股票、理财等保值。因为消费支出和资本支出,都能够提升经济活跃程度。

在过去的经验中,负利率对于房地产的提振效果尤为明显。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中国过去的四段负利率时期房价涨幅为:1992至1995年,全国商品房价格累计涨幅达到60%;2003至2005年,累计涨幅为34%;2006至2008年,累计涨幅为12.8%;2010至2012年,累计涨幅为15%。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四次负利率期间,房价都可以用飙涨来形容。而欧美日等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在低利率和负利率期间,也都涨势强劲。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根据此前发布的《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20年》显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增长已成为过去,房价快速上涨的外部环境已不具备。

面对需求的减少、经济增速的放缓等改变,房地产市场能否再次凭借负利率东风重演飙涨历史呢?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虽然房地产迎来历史最宽松局面,开发商将获得更宽裕的融资成本,而由于股市已经让一二线城市的大部分投资者害怕,很大部分资金将会流向楼市。

但他认为,由于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的不均衡,全国房地产基本面已经不同,因此不可能出现全面上涨。对于一二线城市,2015年市场走势将明显趋好,推动力继续加强;而三四线城市崩盘可能性反而增加。

猜想4:

流动性释放股市逐步见底?

已经经历了两轮暴跌的股市对于“双降”即将释放的流动性则更为“淡定”。

根据广发证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的三次负利率时代中,我国股市表现皆为先大涨后大跌。其中,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沪指先从1350点涨至1740点,但此后至2005年11月又跌回1000点;2007年2月至10月,沪指先从2800点涨至6000点,但2008年10月又跌回1700点;2010年7月至10月,沪指先从2400点涨至3100点,但2013年6月又跌回2000点。

为何走势如此一致呢?广发证券分析称,之前几轮都是由于经济过热,投资者盲目乐观,导致股市在负利率前期大涨;但是随着利率水平的不断上升和流动性的持续收紧,最终对需求产生了抑制作用,并导致宏观经济从“过热”走向“滞胀”,股市也已因此而崩盘。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这次负利率时代带来的,有可能将是宏观经济的持续疲弱与流动性长期宽松。过去的负利率经验对股市的指导作用已经改变,下一阶段对股市影响更大的将是长期的经济走势。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杨

央行近一年6次降息

2014年11月22日

非对称方式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

2015年3月1日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

2015年5月11日

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

2015年6月28日

金融机构一年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8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 同时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

2015年8月26日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

2015年10月24日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负利率时代四大猜想:房价将大涨 股市或见底
来源:新京报2015-10-27 08:47:00
央行再次打出“双降”组合拳,自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1.6%,时隔22个月后,国内再次步入负利率时代。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