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5号线把文物审批提到公示之前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5-10-26 09:22:00

地下文物的埋藏深度在地下8米左右,而地铁隧道的平均深度一般在15米以上,所以邱冬等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们更关注的是南京地铁5号线的建设会否“伤及”地表的不可移动文物。值得庆幸的是,此次地铁5号线的规划方案,必须要报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才行。不通过的话,方案将打回地方政府重新修改,直到通过为止。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

按理说,地铁建设单位应该在修地铁前向全社会公示线路,并与文物保护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在项目建设前期进行专题研究,确定地面沉降标准限值以及今后长期运营震动对文物古迹的影响,并设计文保预案。然而记者了解到,南京目前已运营了6条地铁线路,但每次建设前,几乎从未向社会公示过线路走向。反而,往往是通过地铁线路环评报告的公示,普通市民才能知晓哪条地铁线路接下来要建设。

一位区文物局的负责人告诉江南时报记者,文物部门常干的是“堵洪水的活儿”,往往是最后通过报纸才知道地铁线路在自己这个区里大概是个什么走向。

虽然根据南京地铁官方解释,目前的5号线规划线路已经是多轮考量之后,对文物影响较小的方案。对于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将请相关负责单位制订考古工作方案,先考古再施工。而且后期还能通过压低下穿文保单位段线路埋深、采取特殊减振等措施以进一步减少影响。但是对南京“千年文脉”上的文物来说,倒塌、损坏了都是不可逆的。

按照《文物保护法》,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由于地铁5号线涉及到22处区级以上文物(包括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等3处(4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渡江胜利纪念碑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这也意味着南京地铁5号线的建设涉及到国家、省、市等政府发改、文物、规划多个部门的审批。

昨天,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了一个好消息,此次地铁5号线的规划,国家文物局拟实施文物安全审核前置的程序,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第一次采用。“也就是说,把文物审批提到立项之前。文物受到影响减到最低了,不产生隐患了,才会审批。这在全国地铁建设的城市中,是文物保护史上最严格的一次。”

这就意味着,南京地铁5号线将由国家文物局审批涉及文物的各个具体段落工程,如果不认可,就要将方案打回地方政府重新修改,直到通过为止。过了国家文物局这一关,才能交到发改委审批,进入工程正式立项的环节。

记者带你走进5号线沿线文物>>>

天朝总圣库、英王府遗址

地铁5号线涉及到22处区级以上文物中,天朝总圣库、英王府遗址是大家很陌生的一个名字。记者昨天前去探访,也被门卫婉言谢绝进入。

“这处省级文保保护得并不是太好。曾长期用作南京药材公司办公及仓库所用地。”曾经有幸进入其中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告诉记者,天朝总圣库实质上就类似于现如今的国库。其遗址位于南京市升州路416号,明朝初期为中山王徐达的别苑,后为桐城吴中丞的花园。清朝乾隆时期为桐城富商姚友梅之宅园。太平天国攻入南京后,其政权实行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该处遗址既作为天朝总圣库。遗址原范围极广,南至升州路、北至安品街、东到登隆巷、西至仓巷,发现于1975年。

根据史料记载,天朝“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唯一的、必须执行的经济制度。圣库制度是将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权统统废除。农民仅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所有土地归天父所有。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天朝” 的中央机构设“总圣库” 、“总圣粮”。太平天国后期,遗址成为英王陈玉成的王府。太平天国失败后,李鸿章将其改为安徽会馆。1982年该遗址被正式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来源:江南时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地铁5号线把文物审批提到公示之前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5-10-26 09:22:00
地下文物的埋藏深度在地下8米左右,而地铁隧道的平均深度一般在15米以上,所以邱冬等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们更关注的是南京地铁5号线的建设会否“伤及”地表的不可移动文物。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