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5-06-25 08:51:00

今年6月25日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其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日前,为深入宣传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认真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笔者带你走进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感受国土资源部门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效,增强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的自觉性。

服务“三大抓手”全力保障用地

近年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紧紧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主动适应新常态,强化用地保障,千方百计满足全省经济稳增长促转型的用地需求。

科学保障发展用地。创新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化规划修改手续,特别是对于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机场等交通基础项目,以及纳入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水利重点专项规划的水利项目,一律按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办理建设用地手续,无需修改规划。适时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合理配置各类用地,优先为珠江西岸东岸产业带、粤东西北产业园区项目和珠三角创新驱动示范区提供用地空间。强化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省立项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项目,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由省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应保尽保;2010年以来,共安排15.6万亩用地指标用于促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2011年以来,每年专项安排1.5万亩共7.5万亩用地指标用于支持产业转移园扩能增效。逐年提高粤东西北地区用地指标分配比例,积极推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

力推用地审批制度改革。自2014年11月起,将呈报省政府审批涉及的用地报批材料审核权限下放至省国土资源厅,省政府审批用地方式调整为“政府批表”模式,不再报送相关用地报批材料,有效缩短省级层面用地审批时间。自“政府批表”呈报方式实施以来,省政府层面用地审批效率提高了1倍以上。下放农用地转用审批权限,自2014年7月1日起,将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农用地转用审批权限下放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减少了用地审批层级,提高了用地审批效率。同时,建立并运行建设用地网上申报和审批系统。系统进一步优化用地报批程序,严格规定每个环节的审批时限,真正实现建设用地网上审查报批、并联审查,有效缩短了用地审查时间,大大加快了用地审批进度。据统计,2014年至今,全省共审核上报国务院和省政府用地2390宗,面积43.67万亩;共经国务院和政府批准2515宗,面积47.81万亩,有效保证了厦深铁路、贵广铁路、珠三角城际轨道、港珠澳大桥、湛江钢铁厂项目、信宜(桂粤界)至茂名公路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及时开工建设。

联动解决重大项目用地。认真指导市县做好用地报批补正工作,争取重大项目尽快获得批准。多次召开高速公路、铁路和城际轨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报批部署和协调会,明确用地报批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现场协调重大基础设施用地组卷问题,确保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依法开工建设。现场协调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项目征地拆迁安置房用地和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及厦深铁路联络线潮州段留用地及安置地问题,督促重大项目留用地和拆迁安置用地落实到位。

高标农田助农收入持续增长

2011年以来,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均明确广东省“十二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田不少于1510万亩。为认真抓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广东省制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方案》,将国家下达该省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至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编制完成了省、市、县三级土地整治规划,115个县(市、区)通过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全省共设立了1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每个县(市、区)均设立了2—3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镇。

据统计,2012—2014年,广东省安排实施项目1888个,建设规模1032.79万亩。2012—2014年全省累计下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省级补助资金162.94亿元,2015年将下拨46.95亿元,“十二五”期间省级补助资金总额将达到209.89亿元。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省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得到整体改善,农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有力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目标的顺利实现。其主要做法:

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公告制、招投标制、合同制、法人制和监理制五项制度。项目规划情况、设计图纸在项目区所在地村组进行公示,充分征询当地群众意见和建议。对项目测量、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公开招投标确定。要求国土、农业以及镇政府牵头实施项目必须统一基本要求,即项目须符合土地整治规划,须严格执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及有关工程建设规定,须以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基本农田保护图为基础数据,须及时将建设信息逐级报备至国家和省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信息系统。

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资金财政直接支付申请和审核规程(暂行)》,确保资金规范使用。省财政按照每亩1500元(示范县每亩1800元)标准安排省级补助资金,支持市县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省规定,市、县要足额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投入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鼓励各地加强涉农项目的资源整合,对于整合增加资金投入的,作为重要因素在耕地保护考核和高标准基本农田检查时予以加分。

强化监督考核。每年省长与各地级以上市市长、顺德区区长签订责任书,明确市(区)长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省政府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列为省政府重点督导范围,每半年一次分别定期赴各有关地市进行督促检查,对未能按时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政府领导进行约谈、扣减用地指标,暂停受理该县(市、区)用地报批(单独选址、抢险救灾等除外)。2014年,对完成任务较好的5个地级以上市和50个县(市、区)进行用地指标奖励,落实奖励用地指标10000亩;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11个县(市、区)各扣减2014年度用地指标150亩,并同时暂停其用地报批和安排农业相关建设项目。

三旧改造助力南粤再腾飞

据统计,2008年至2015年3月,我省已累计投入改造资金7448.5亿元,约占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5.73%;完成改造项目4114个,完成改造面积21.63万亩,实现节约土地约10.42万亩,正在改造项目3514个,涉及改造面积21.69万亩。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增强了科学发展的用地保障。通过开展“三旧”改造,有效开发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土地循环利用,优化了用地布局,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有力地保障了科学发展的用地需求。2008年以来,通过“三旧”改造腾挪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占已完成改造土地面积比重为48.16%,节约用地约10.42万亩。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开展“三旧”改造,在优化用地布局的同时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既淘汰了落后产能,实现了腾笼换鸟,又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现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据统计,在已改造项目中,属于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共2509个,占改造项目总数的60.99%,其中,属于淘汰、转移“两高一资”项目485个,引进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40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411个。这批项目改造后当年期实现产值(营业收入)比改造前增长了1.7倍。

促进宜居城乡建设,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各地通过开展“三旧”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城中村”改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宜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据统计,在已完成的改造项目中,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1123个,涉及用地5.23万亩,新增公共绿地8221.25亩;保护与修缮传统人文历史建筑775.91万平方米。促进群众生活改善,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在实施“三旧”改造工作中,注重让利于民、还利于民,使群众实实在在地分享到改造的成果。通过项目改造,进一步优化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就业人口增加了1倍,旧村庄实施改造后,村集体收入增长了2.41倍。同时,通过“三旧”改造,妥善处理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化解了矛盾纠纷,消除了一批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

不动产登记稳步推进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广东省全力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分别于2014年、2015年纳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全省一项重点改革任务,各地陆续建立了不动产机构职责整合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相关工作领导小组。

截至目前,省级不动产职责机构整合工作基本完成,由省国土资源厅指导监督全省土地登记、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海域登记等不动产登记工作,2015年2月27日省国土资源厅不动产登记局正式挂牌成立;市、县职责机构整合工作稳步推进,其中,汕头、佛山、中山、肇庆、清远、潮州、云浮和顺德8市(区)以及汕头市的濠江、潮阳、潮南、澄海、南澳区和韶关南雄市、云浮市郁南县共7个县(市、区)已挂牌或批准成立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

除职责机构整合外,不动产统一登记还涉及登记流程再造、资料数据整理、信息平台对接、统一窗口设置等诸多方面,需要较长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登记仍由原来各自负责部门负责,仍发放旧版不动产权证书。过渡期结束,各不动产登记机构将及时向社会公告。根据广东省目前的工作进度,预计今年年底省内市、县可以发放新版不动产权证书。

地理信息平台广泛应用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针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资源综合利用、高效服务的需求,依托广东省现有地理信息资源开展生产、更新与服务架构,以及政务网与互联网,连通分布在全省各市、县(区)地理信息资源,实现全省不同地区宏观到微观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提供7×24小时不间断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平台已应用在政府部门和行业中广泛应用。

应用在国土资源管理,平台为土地使用、地质灾害防治、探矿找矿、农田保护、低丘缓坡地开发、土地利用规划、三旧改造、节约集约示范省建设等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

应用在省直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平台为森林防火指挥、三防指挥、防震抗震指挥、应急指挥、警用地理信息、亚运会大运会省运会安保、防恐安全、功能区规划、绿道网规划、城镇规划、环境保护、国防动员、预备役师高炮指挥、文物普查、水利普查等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地理信息支持。

应用在公众服务,通过“天地图·广东”为社会公众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提供定位服务。社会公众用户可以查询到城市政务、机关企事业单位、银行、商务、旅游、宾馆、酒店、医疗、交通等相关空间信息,还可以查询实时路况、商品房周边的基础设施等各种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为老百姓生活提供方便。

应用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目前21个市的市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已在50多个部门的近500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中使用,应用内容包括了政府决策、城市规划、市政管理、环境监测、灾害预报预警、卫生防疫、社会经济统计、人口计生、应急指挥、公安指挥、土地(水)资源管理、交通管理、地籍房地产管理、电信电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众服务等方面。

开展治违行动

成效明显

近年来,广东省违法违规用地出现反弹,呈现出“面广、量大、高发”态势。为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用地的反弹势头,2015年2月至6月,省政府在全省组织开展依法治理违法违规用地专项行动。

开展专项行动督导检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开展全省治理违法违规用地专项行动通知,并先后两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3月下旬开始,省政府组成12个检查督导组,赴全省各地开展专项行动检查督导,以推进各地治理违法违规用地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

挂牌督办一批典型违法违规用地案件。2015年4月上旬,省国土资源厅对一批典型违法用地案件进行了挂牌督办。此次被挂牌督办的案件有高要市新时代陶瓷有限公司非法占地案等九宗。挂牌督办期间,暂缓受理、办理与本案有关的国土资源审批、登记事项。

各地提前开展警示约谈问责。各地对土地违法严重、查处整改不到位地区主要负责人开展警示约谈,有力推进治理违法违规用地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在4月30日省政府召开的工作会议上,违法用地严重且查处整改不力的揭阳市、肇庆市政府作了检讨表态性发言。目前,全省被约谈的县(市、区)级政府共30个、镇级政府259个。同时,清远市政府对英德市严重违法违规用地问题进行责任追究,对英德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予以行政记过、行政记大过处分。

截至5月8日,全省立案查处违法用地21067宗,挂牌督办案件96宗,没收违法建筑面积155.36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物面积336.97万平方米,罚没款11278万元,党纪政纪处分建议69人(其中县处级2人、科级及以下67人),已落实党纪政纪处分27人,移送追究刑事责任47人,已追究刑事责任23人,约谈289人(其中县处级30人、科级及以下259人),问责12人。已复耕土地11176亩,已复绿土地21337亩,完善用地手续面积4711亩。

据介绍,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治理违法用地专项行动,省政府将对市、县两级治理违法违规用地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验收,对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用地严重且查处整改不力的地方,实施警示约谈;对问题突出,情况严重的,严肃追究政府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同时,增加一次年中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利用卫星监测对治理违法违规用地专项行动实际效果和今年1-5月份动态巡查情况进行考核。从明年开始,争取每一季度开展一次全省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降低卫片执法检查的滞后性,掌握执法主动权。

 来源: 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5-06-25 08:51:00
今年6月25日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其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