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中国房价崩盘需四个条件 致房屋价值大幅缩水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5-03-27 09:51:00

第三,货币政策由宽松突然转为紧缩。货币政策的大转弯,常常是影响中短期房价的核心因素。连续几年货币大放水、银根大放松,往往会催涨房价,助长投资投机之风。等到政府无法忍受房价大涨,同时也常伴有经济过热、股价疯狂,而突然大幅紧缩货币之后,会剧烈改变投资的预期,甚至形成踩踏式的出逃。

一般先是股价跳水,然后房价下跌,接着金融风险暴露,最后经济萧条。2003-2008年,美国的货币就是由松变紧,房价由热到冷。比美国更典型、更极端的当属日本,1987-1991年,货币疯狂放松,再疯狂收紧;股价与房价疯狂冲高,再疯狂下跌。其后几十年,股价、房价、经济,陷入烂泥塘,苦苦挣扎。

2008年四季度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货币大放水,信贷超宽松,股价中涨、房价大涨,经济被领导得意的称为“全球一枝独秀、率先复苏”。然后,2010年10月步入加息周期,货币收紧,但幅度并不大,至2011年7月加息五次;而2004-2007年则加息八次。因此,在全国无明显房价泡沫的情况下,这次货币大放松及中收缩,并没让全国房价明显下跌。

不过,温州、鄂尔多斯等个别地区,由于2009-2010年投资投机疯狂、房价暴涨,泡沫显著,所以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泡沫破灭,至今房价已经大跌三成至五成,也可界定为:区域房价崩盘。但惨烈程度,远不及当年海南。

当前,我国正处于货向宽松周期,2012年两次降息,停顿两年后,2014年11月重启降息进程,今年3月1日再度降息,2015年-2016年还将降息几次。在这种货币背景下,根本不可能爆发楼市危机,也不可能出现全局性的房价大跌!

第四,爆发经济或金融危机。一般而言,房地产都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就注定房地产市场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互相拉扯。少数经济或金融危机主因是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多数经济和或金融危机的致因中,房地产只是参与者之一,并非元凶。但一旦爆发经济或金融危机,常常使房价下跌,甚至是崩盘。

1997年泰国爆发汇率危机并最终导致东亚金融危机,致使房价崩盘,香港也受到连累,2003年香港房价相比1997年高点暴跌近七成。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后,西班牙和爱尔兰的房价崩盘,累计下跌四五成。过去20年,我国经济也有低迷的时候,但最低迷的1999年仍有7.1%的增速,没有爆发过经济危机,也无金融危机。假如未来我国爆发经济或金融危机,且住宅市场进入饱和阶段,则房价很可能崩盘。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是否可以定义为“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显然不能!因为这不是外部或内部突发事件、灾难引起了,而是一国经济生命周期中的必然降速。由高增长转为中增长,是历史宿命,是一个慢性的转变过程,这不利于房价上涨,但也不会导致急发性的楼市危机与房价大跌。

上面分别分析了四个因素,对房价崩盘的影响:第一、住房进入饱和阶段;第二、房价出现泡沫;第三、货币先松后紧;第四、爆发经济或金融危机。其实,这四个因素之间,也存有复杂的内在联系。四者当中,同时具备的因素越多,房价崩盘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四者同时出现,则房价注定崩盘。如果只有一个因素出现,则第四个因素导致房价崩盘的概率,要大过其他三个因素。

当前我国情况,一是住宅全局并未饱和,却存在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二是房价基本无泡沫;三是处于宽松周期;四是经济增速下滑,但非经济危机。综合四点因素,也就注定了:过去十年国内外唱空中国房价者甚众,但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失败,有些人如谢国忠,是一年又一年的失败。遗撼的是,他们并不清楚上诸四个因素及逻辑。

那么,未来会否发生中国房价崩盘?这种可能性肯定存在。但概率有多大?何地会发生?这就需要领导及政府的智慧!同时,作为普通民众,我们所能做的是:密切观察四个因素的变化,提前预警风险,提前采取措施,防范我们的房屋价值大幅缩水!

 来源:南方网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若中国房价崩盘需四个条件 致房屋价值大幅缩水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5-03-27 09:51:00
中国房价何时会崩盘?这是很多中国人,也包括外国经济学家所深切关注的命题。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